读书的时机
□谢子清
“我很想读书,可惜没有时间!”
这或许是那些平日里不读书、少读书之人聊以自慰常说的话,也通常会成为他们自我解嘲的理由。“想读书”说明有意愿、有态度,主观上是积极的,“没时间”则意味着客观上机缘不凑巧、不允许。
在快节奏的当下,轻阅读、浅阅读似乎已成常态。据调查统计,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虽然纵向比逐年提升,但相较以色列、俄罗斯等读书风气浓郁的国家,差距悬殊仍然十分明显。
想读书真的有那么难吗?
多年以前,我借调去某市级部门学习锻炼,单位统一安排的集体宿舍里,住着七八位其他区县来的同志。其中一位身材敦实、面相憨厚,秋冬季节里,他有着日日不断的泡脚习惯。每天下班回到寝室,他就会烧开热水倒进盆中,畅快享受着足底传来的阵阵暖流,脸上随即浮起浅浅的笑意。此时,他手中必然拿着一本书,虔诚翻阅,悠然品读,迅速沉到文字的世界中去。他用水壶蓄着满满的热水,以备不时添水升温,这样既保证了泡脚的舒适,又延长了阅读的时间,仿佛把一分一秒的光阴都拾起来了。他品阅的读本,大多数是与工作紧密相关的业务书籍,偶尔会有小说、散文集,尽管有的读起来坚硬生涩,但他热情不减、甘之如饴。
转眼到了春夏时节,泡脚没机会了,他又每日早早起床,在房间里轻轻挪步,先是无声默读,待我们陆陆续续醒来后,就会抖擞精神、抬升分贝、大声诵读,将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读得抑扬顿挫,即便是那些索然无味的专业字句,也照样读得热情洋溢。他曾饶有兴致地向我们推荐“晨读大法”,不仅可以快速熟悉业务、帮助工作,而且能够很好地纠正他蹩脚的普通话,锻炼演讲口才,真是一举多得。
人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我这位朋友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农家,受跳出农门的信念驱使发奋读书,大学毕业后通过激烈竞争成为一名村官。乡村的工作虽然繁杂,但入夜后拥有大把大把奢侈的空闲时光,他不忍白耗虚度,于是“囊萤夜读”,继而拾笔书写,把工作上的思考、困惑、探索、体悟统统倾注笔端。有心之人天不负,那些饱蘸夜色、唤醒黎明的文字相继登上各大报刊。突然有一天,他就接到组织部门的调令,让他去一家县级部门研究室工作,短暂诧异后方才明白,原来读书写作已成为他最好的“名片”,在小城里迅速传扬开去。
其实,读书的时间大多是靠挤出来的。
我有一位同事,每次出差前,都会习惯性地往行李箱中塞进一两本书。旅途当中,特别是乘坐飞机时,当其他人优哉游哉地看风景、玩手游、打瞌睡,他则兴致勃勃地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书本,轻快摁亮头顶的阅读灯,充分利用这难得的空档时间,如饥似渴地研读起来。此时,他全然忘记了工作的繁琐、生活的细碎,抛开了人际的复杂、日子的疲累,忘我地吮吸着文字的阳光雨露,恬静地享受着阅读的酸甜苦辣。这位同事原本是学文科的,对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可以算标准的门外汉。正是靠着在火车上、飞机上把时间拼凑利用起来,啃掉一本又一本专业书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他成了单位上最懂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精深的认知、精到的见解、精准的结合,常常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人历来勤劳且智慧,关于读书,既有“三上”之功,也有“三余”之法,“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些都是教人惜时读书的良方,指引我们如何把闲散的日子聚起来,抓住一切时机学习充电、进步成长。
时间犹如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读书,真的不需要酝酿情绪、摆开架势,真的不需要预定计划、腾挪时光,真的不需要表面包装、煞有介事。如果真想读书,时时处处都藏着机会。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