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如松
□熊聆邑
小时候,居住在大山里,家家户户都被松树包围,空气里时刻弥漫着浓郁的松香。我总会傻傻地想,这么多松树,是谁最先种下的呢?父亲笑着说:“可能是小鸟或是一阵风,把种子吹到了山上,落地生了根。”然后,他又认真地说:“松树适应力极强,不惧严寒,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牢牢扎根,即便是在山崖上,也能顽强生长。”我看了看满山松树,很难想象它们竟然是从一株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人间草木,岁月更迭,少不了落叶纷飞,但松树却四季常青。每当春雨滋润大地,青翠的松针里就多出了星星点点的嫩绿,带着淡淡的黄晕,像是一簇簇花蕊,吸引着鸟儿穿梭枝梢,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等到雨过天晴,大人们扛起锄头下地干活,我们就呼朋引伴,去山上捡柴禾,散落的松针堆在一起,不一会就成了我们的乐园,躺在上面翻身打滚、嬉戏打闹,惊得鸟儿慌忙“逃窜”。直到夕阳西下,大人们收拾好农具,拖着疲惫的步伐远远呼唤,我们才悻悻地回家。
松树浑身是宝,松针可以做“引火柴”,笔直的树干是上好木料,谁家修建新房,添置家具,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松树。有的就地取材,有的花钱购买,若是有幸遇到一根上好的松树木料,不惜走上几公里山路,也要扛回家,经过丈量、切割、抛光……在能工巧匠手中变成桌子、椅子、橱柜等等。
家乡人离不开松树,早些年,在一段穷困潦倒的日子里,没有电灯,又舍不得用油灯,松树枝上长出的疙瘩,就是天然的“油瓶”,晒干后,夜里点亮可以燃烧很久。如今,老人们聚在村头说着往事,还会亲切的把松树疙瘩称为“油亮子”。等到电灯普及,生活有了起色,“油亮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依旧是很好的“引火柴”,燃烧时还会散发出浓浓的香气。家家户户就用它点燃松枝熏制腊肉,熏好的腊肉,肉质晶莹剔透,还多了一股醇香,成了家乡独有的风味。
松树不仅给予了生活所需,还教会了我们成长,“做人要做一棵松”这句话一直延续至今。当小孩学习不努力时,家长就会语重心长地说:“做人要做一棵松,持之以恒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当大人们遇到了生活的烦恼,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吐露心扉,总会互相鼓励着说:“做人要做一棵松,雪压青松不改色,任尔东西南北风。”
直到夕阳迟暮,闲庭信步,风风雨雨催老了容颜,丰盈了人生,或许过往早已不念,或许往事缥缈如烟,在平淡宁静里释放美好,这才发现人与松竟然是如此相似,这才懂得松树早已成为一种品性,深深的烙刻在灵魂里,成了“精气神”,成了奋勇拼搏后的豁达安然。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