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诗——长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编辑: 王艺峰 2023-05-09 03:52:03

□赵贵林

(上接第79期)

在三峡诗歌地域风格的稳态系统中,还有另一种基调与之相谐,构成了三峡诗歌地域风格的复合体系。这就是三峡竹枝词表现出来的“清秀流丽,含思宛转”的风格。

《竹枝词》本三峡地区的民歌。杜甫在沿岷江、长江而下赴夔州期间,一路上饱闻《巴渝曲》,写出了著名的《夔州歌十绝句》。长庆二年春至四年夏(822—824)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居官期间受民风乡俗的熏陶,创作了竹枝词11首。他还在《竹枝词九首·引》中写道: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 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音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这是了解和研究《竹枝词》的珍贵资料。在文人《竹枝词》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刘禹锡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他最负盛名的《竹枝词》,要数《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句巧妙地运用“晴”和“情”的谐音,用自然界的阴晴暗喻人的感情;用气象的阴晴暗喻情爱的若隐若现。《竹庄诗话》(卷二十)引黄山谷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髙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白居易、刘禹锡之后,效者蜂起,佳作叠出。历代三峡《竹枝词》保留了历史时期三峡人的生存状态、民俗事象、精神风貌,更为可喜的是《竹枝词》流风遍及五湖四海,成为洋洋文学大观。

说到三峡诗,人们自然会想到三峡之畔的“中华诗城”奉节。前几年,奉节编辑出版了九卷《夔州诗全集》。在夔州诗学术研讨会上,全国一些著名诗学界人士认为。诗是夔州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的集中表现;是历史留给夔州人的一笔分外珍贵的文化遗产。

夔州诗历经了两千多年,是未曾中断的精神文化现象。它用语言艺术的形式反映、表现、记录了夔州经济社会的变迁,民俗文化的濡化,世俗生活的演进,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俗画卷,具有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夔州诗是三峡诗歌长河中的一泓清溪,也是三峡诗整体的缩影。

现代诗人继承了古代三峡诗歌的风格传统,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诗。陈毅的“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诗人透过三峡的山水世界对历史人生进行了哲理思索。黄炎培《蜀游百绝句》中写乘飞机过三峡之事:“由来入蜀上天难,到此乾冲放眼宽。三峡波平容一苇,云程硬比水程安。”诗人视野开阔,从一个新的角度赞三峡之雄伟。特别有意思的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被誉为一代数学泰斗并以诗书名世的何鲁先生,1957年与老友武汉市文史馆馆员王云凡一同乘“民众”轮进入三峡。二人合作“联句”。一边面对三峡风光,一边联想历史胜迹,两天里二人共赋得一百联(韵),成了三峡诗中的奇葩:“何:夜过夷陵道,王:朝亲峡口烟。风调平善垻,何:云稳卧牛巅。惊觉鬼门窄,王:梦窥神女姸。孤村环绿树,何:浅草护青氈。……”

三峡工程给三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诗人向求纬的《喊峡谣》,以民歌的形式来歌颂史无前例的移民工程:“喊一声嗓子咱就大声地喊,喊的峡江惊波澜。……这一声喊可是盘古开天第一声喊,百万移民挥手别家园……连根拔地起,群体离家园,其间多少辛酸事?其间多少苦与甜?多少血泪写华章,多少情感孕诗篇,丝丝缕缕都关情,举手投足总挂牵。……”  

新三峡为当代诗人展开了一幅更为雄奇壮丽的画卷。福建诗人蔡文帛在《夔门歌》中写下了如此的景象:“已践石壁立西江,紫电清辉照四方。夔门内外江如练,山水雄奇开画卷。往来巨舶接舳舻,万里长江作坦途。复道盘纡通楚鄂,层楼栉比壮巴渝。……”

领略三峡大山大水,感悟三峡悠久历史沧桑变化,品读三峡的绝妙诗章,已成为今天三峡旅游者最体贴的温馨和独特的享受。三峡诗是长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这两句诗是对三峡形胜的精彩描绘,也是对三峡诗魂的绝妙概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三峡诗篇,如同汇集了千山万壑的涓涓细流,形成惊天动地的滔滔巨浪,涌出三峡,奔向大海,流贯古今,正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完)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