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民俗七十二行之——滑竿

编辑: 王艺峰 2023-04-14 18:39:18

 滑竿——用竹竿和座椅绑扎而成,可坐可卧,是巴渝地区重要的交通工具。滑竿因材料普通,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所以滑竿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运用十分广泛。

滑竿是从轿子演变而来的。一是轿子体大、笨重,没有滑竿轻巧灵活;二是轿子的运用没有滑竿广泛。轿子在古代除了抬达官显贵抬地主老财就是结婚时抬新媳妇,在农业生产上基本没有用途。所以轿子在山区农村慢慢被淘汰。

选两根三米左右长、粗细适中的楠竹、金竹或杉树来制作滑竿,两头绑一块一尺多长的竹块做扁担,前面一头绑扎处留有扶手。滑竿中间可以用绳索结成网兜状,也可以绑扎一把躺椅,这主要取决于它的用途。滑竿的前头一方用麻绳吊一个踏脚板,让坐滑竿的人感到舒适。滑竿的上方还可以用细木棍支起一个遮阳棚。

我的老家是山区,沟壑纵横,山路崎岖,运输十分困难,离不了肩抬背扛,所以时常看见抬滑竿的人从身旁经过。最具代表性的是娶新媳妇时用滑竿抬嫁妆。有女方家庭殷实的,要一二十对滑竿上路,迎亲的队伍五六十人,浩浩荡荡,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有儿孙辈孝敬的,去接年纪特别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住一段时间,都是用滑竿接送。还有突然生了疾病需要马上送医院抢救的也离不了用滑竿来抬。滑竿在农业生产上也有使用,在公路没有修通以前,出栏的生猪都是靠滑竿抬到山外去卖掉的。可以说,滑竿是山区农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长大以后从书本、电影电视、旅游中了解到滑竿还广泛用于旅游。现在,许多名山大川的景点门前都有长长的滑竿队伍招揽着顾客。滑竿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了一张旅游名片。

 因山路崎岖坎坷不平,抬滑竿既艰苦又危险。在长期的工作中,轿夫们将抬滑竿的经验编成了顺口溜,在抬滑竿时一唱一和,既保障了安全,又缓解了疲劳。报路是抬滑竿时的一大特色,例如“天上一枝花,地上牛屎巴”。因为抬后面的人被坐滑竿的人或者是所抬物品挡住了视线看不见路上的情况,前面的人就用这种方式对后面的人进行提醒。又例如滑竿的上方有树木挡道,前面报“青篷抓顶”,后面答“踏腰而过”。遇上坡之字拐,前面报“上坡之字拐”,后面答“跟作甩”。遇地上有水,前面报“天上明晃晃”,后面答:“地上水凼凼”。形象、贴切、实用。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些地方甚至把抬滑竿的号子搬上了舞台,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旅游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了本世纪,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建设投入,村村通了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女儿出嫁的嫁妆不需要用滑竿来抬了,曾经十几二十几对滑竿抬着红衣柜花被盖在山路上穿行的场景成了我们的甜蜜回忆;出栏的生猪也不需要用滑竿来抬了,取代他们的是开着汽车上门收猪的贩子们。

如今,滑竿沦为了拍电影电视的道具。坐滑竿旅游也纯粹只是一种享受了。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