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温情守候:奉节公交专线照亮山村卖菜路

清晨6:20,天光微亮。大多数市民还未出门,驾驶员张师傅已发动那辆熟悉的渝A·F28330公交车,从奉节县城缓缓驶出。他的目的地是30公里外的大山深处——这趟车不载通勤的城里人,而是专为接老人们下山卖菜而开。
一趟满载温情的“卖菜专线”
车轮轻碾晨雾,驶向层峦叠嶂的山区。约40分钟后,在长岭社区及沿线的招呼站,一幅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村民们——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早已守候在此,身旁是装满自家田产、还沾着晨露的背篓和担子。白菜青翠、萝卜白净、葱苗捆扎齐整,他们安静等待,如同赴一场心照不宣的清晨之约。
“来了来了!”公交车的身影一出现,等候的人群便传来一阵安心的骚动。张师傅稳稳停下车,熟络地打着招呼,顺手帮老人们将沉甸甸的菜篮提上车,并细心摆放妥帖。“有时菜太多装不下,我就帮忙理顺。卖菜要赶早,来晚了不好卖。”张师傅说,“帮菜农把菜顺顺利利运下山,就是我的服务。”
一个流动的“绿色驿站”
车门关闭,车厢瞬间化作流动的“绿色驿站”:菜筐与学生书包和谐共处,青菜清香弥漫,老人们用乡音聊着家常。这辆普通的公交车,因承载着沾满晨露的农产品和朴素的希望,而显得与众不同。
“坐这趟车近十年了,以前全靠挑担步行,后来用三轮车拉。”一位老农回忆着过往艰辛。这趟运行近十年的公交专线,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便,确实方便。国家政策好,我们山里人,没这趟车真不知道咋办。”老人们朴实的话语,是对这趟公交最高的褒奖。
十年守护,三千次温情出发
“跑这条线有感情,这些卖菜的老人家对我们司机也尊重。相处这么多年,就像亲人一样。”张师傅笑着说。这份感情,早已化作日常工作中的耐心与体贴。
“七十、八十岁的都有,都不容易。”张师傅深知自己肩上的分量——他守护的不仅是行车安全,更是老人们重要的家庭收入和自食其力的尊严。
上午7点半左右,载着老人、希望与晨光的公交车,缓缓抵达县城市场附近。老人们挑起担子,融入街头人流,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这趟公交,连接着城乡,承载着学生的求学路,更托起了山村老人沉甸甸的生活。十年,三千多个清晨,这场温暖的约定从未间断。它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一座城市的文明与温度,就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普通人。


(全媒体记者 李月全 陈芳)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夔府律师事务所 余世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