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智强:一生只做一件事 把爱好当事业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新闻部部长熊智强。(受访者供图)
一生只做一件事 把爱好当事业
——记27年新闻老兵、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新闻部部长熊智强
作为一名95后青年记者,要采访一位70后前辈记者,且要将他从业近30年的工作淋漓地展现出来,何其有压力!当我略有几分局促不知该如何破题时,“我来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吧,”迎面走来的前辈记者熊智强丝滑地从口中说出了这句话……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录音里收录了近3万字,连夜整理,在“簇拥”的文字堆里,一个敢于做梦、热衷记录、愿与时代共进步的记者榜样就这样跃然纸上。
圆梦记者:“量变产生质变”
“从小就热爱文学,上高中时还在校内组建了文学社,”谈及自己的梦想,熊智强这样回忆道,学生时代的他就对报纸有着特殊情结,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印成铅字发表在《万县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他便感到无比开心。记者梦,也是在那个时候便深埋于心中了。
机会不是时时有,熊智强的寻梦之旅也如王安石诗句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93年高中毕业后,熊智强回到了村里,当过代课教师和村长,也曾外出务工谋求生计。难能可贵的是,不管熊智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他都坚持写作投稿。
为了能圆梦,熊智强不仅看报纸学写新闻,更是写信给当时的《万县日报》编辑,自荐自费去参加他们组织的通讯员培训。“非常感谢当年的那位编辑为我敞开的新闻写作之门,他不仅给了我培训机会,更是让我在他的家里借宿,” 正是那次培训,才让他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才真正弄清楚新闻导语是怎么回事。”1998年,他凭借对写作的热爱与持续投稿积累的经验,成功应聘《夔门报》编辑部,正式成为一名编辑记者。
尽管过去了近三十年,他仍清晰记得进入报社时的点滴:送录取通知的人与即将外出的他在乡间小路上相遇,江岸进城的船只驶离码头后又调头回来接上了他,如果晚5分钟到单位报到就会丧失工作机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一切都刚刚好”,踏上了一趟趟“末班车”有惊无险地圆了自己的记者梦。
进入《夔门报》编辑部之后,非科班出身的他时刻不忘充实和武装自己。为了提升学历,他自修《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拿到了大专文凭;为了夯实新闻业务,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买了一本又一本与“新闻写作”相关的书籍,不曾落下过一期《人民日报》《四川日报》《万县日报》,一次又一次钻研摄影技术;为了激励自己永葆学习劲头,他还为自己定下了“工作要勤奋、学习要刻苦,量变产生质变”的人生信条。正所谓“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进入《夔门报》后不久,他便从新闻行业的“门外汉”成长为业内熟知的专业记者,他的勤奋与低调,赢得了许多领导和同事的赞赏有加。

熊智强多年来坚持奋战在新闻一线。(受访者供图)
忠于记录:“每一帧每一秒都是绝版”
有智慧者,常常不被环境所困。虽说当记者的起点进的是报社,但他也一直热衷于镜头记录当下,因为他坚信拍下的“每一帧每一秒都是绝版”。2001年,不安于现状的他,主动申请去到了当时的奉节县广播电视台上班。扛起摄像机的那一刻,他便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记录这个时代”,近30年来,他扛着摄像机跑遍了奉节的大小乡镇及每个村,为奉节留下了大量一手的影像资料。
熊智强回忆道,到电视台当天,领导便安排他和师父余翔一起做《周末聚焦》栏目,对于电视行业的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做不来就必须要加强学习,为了能尽快上手,我一方面跟着师父学,另一方面又自修了《电视编导》相关课程拿到了专业文凭,”熊智强说,或许他的起点不够高,但他觉得只要足够努力,人生便没有上限,他能从报纸编辑成功转型为电视记者,能从新闻行业的“门外汉”变成“专业通”,正是因为他从不间断地为自己学习充电。上班时间,熊智强有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下班后留在单位学习便成为了他的常态:一遍遍地观看前辈记者的新闻作品,学新闻用语,学拍摄构图,学剪辑技巧,遇到不懂的便记录下来第二天请教同事,这样的学习笔记他几乎每月都要写完一本。
谈及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熊智强回忆起了“扛着大机器连续步行5小时极限拍摄,采访时不敢浪费一点电量、一寸磁带的小心翼翼,一脚踩滑摔下田坎连翻几个跟斗的有惊无险……”他说,摔下田坎那次是有一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因为想拍一个远景镜头往后多退了一步就掉下去了,同行的人找到他时,他浑身都是雪泥,但紧紧护在怀里的机器几乎没有沾上泥土。
谈起当年的“战斗史”,熊智强依然心潮澎湃。他觉得自己近3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从未虚度,因为深爱着奉节这片土地,他曾主动向单位申请下村跑采访;因为深爱着这份新闻事业,他曾为了写好一条新闻稿一天三次往返白帝城;因为热衷于用镜头记录,他曾一天拍满过3盒录像带,一年制作了30多个专题片。“熊老师是我进入电视台工作的师父,他不仅传授了丰富的工作技能给我们,更是用他对新闻的热爱与坚持感染着我们,”奉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锐这样评价道。
这样的执着也使他在这行收获颇丰:他参与的《周末聚焦》曾被评为重庆市首届十佳栏目;他带领专题片团队首开《今晚有约》《三农新视窗》《以案说法》《风清正气》等12个栏目,其中《三农新视窗》曾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二等创优栏目。此外,他主创的新闻作品《农民蒋世贵设立“科技奖”》曾荣获第十一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专题纪录片《重庆人文地理志——奉节》曾荣获奉节县宣传文化作品影视类一等奖。2024年,他还被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聘请为新闻学专业行业导师。

以老带新,熊智强悉心指导新入职记者。(记者 李月全/摄)
展望未来:“愿与时代共成长”
2020年,报台合并,组建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期待之余,熊智强的心里还藏着几分本领恐慌。他深谙,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媒体融合”是一份时代给出的厚重考卷,媒体人作为答卷人应该如何答题?如何与时代共成长呢?这一次,他和前两次职业转型时一样,又报考了成人大学本科,专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马上要毕业了,现在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收获满满,”熊智强开心地说道。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在熊智强的身上具象化了,他的这种学习劲头也感染了不少青年记者,也常常与大家一同探讨“时代之变、受众所需、媒体之责”。
作为奋战在新闻战线27年的老兵,熊智强手中的镜头和笔也记录下了奉节的沧桑巨变:老县城拆迁,熟悉的街巷被现代化建筑取代;移民搬迁,“舍小家、为国家”的乡民离别点滴;跨江大桥通车,成为连接内外的新地标;脐橙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撑。如今,52岁的他依旧活跃在采访一线。全县重要会议的现场有他现场指导青年记者的画面,渝超的赛场有他扛起设备直播的身影,种满脐橙的山林间也有他和新入职记者共同战斗的痕迹。“现在的奉节与我刚参加工作时的奉节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县里擘画的美好发展蓝图常常让我觉得媒体人的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作为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作为带领一线记者团队的中层干部,面对时代发展对媒体人的呼唤,熊智强常常这样感慨道,“记者的职责使命,就是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不能失声,更不能失职。
“未来,我将继续带领融媒采编团队,去勇敢迎接每一次挑战,去用心用情讲好每一个奉节故事,”采访的最后,熊智强的眼眸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表示,不管是过去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还是刚入职的青年记者,希望大家能一同成长,使采编团队愈来愈强,更加能经受风雨和挑战,“当然,还要一起看到风雨后的阳光与彩虹……”
(全媒体记者 张瑾歆)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夔府律师事务所 余世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