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筑基 科普赋能——重庆市科协助力基层场馆建设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方历朝 2025-11-05 09:54:42

科普标语走进会议室。

场馆筑基 科普赋能——重庆市科协助力基层场馆建设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科技为翼;科普先行,教育为基。基层科普场馆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是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立足“四个服务”职责定位,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为抓手,精准聚焦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等重点区域科普需求,全力推动基层科普场馆标准化、特色化建设。奉节县青龙镇基层科普场馆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正是市科协助力科普资源下沉、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为全市基层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政策领航:构建基层科普场馆建设保障体系

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基层科普工作落地见效的前提。重庆市科协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科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两群”区县发展实际,出台《重庆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将乡村科普场馆建设作为“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核心内容,构建起政策扶持、标准引领、考核激励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在政策支持上,市科协联合市财政局明确乡村科普场馆建设项目专项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新建乡镇(村)科普场馆给予最高20万元的资金支持,重点向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倾斜。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基层科普场馆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难题,激发了区县建设科普阵地的积极性。在标准引领方面,方案明确规定场馆建设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建成后需开展不少于3次科普活动、覆盖受众不少于300人次,并要求配套建设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30名以上,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服务均设定了清晰规范,确保场馆建得成、用得好。

为确保政策落地,市科协建立“申报审核—过程督导—验收评估”的全流程管理机制。由区县科协牵头组织项目申报与初筛,市科协进行复核公示,通过后纳入项目库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实地指导,及时解决建设难题;项目完成后,对照建设标准和活动要求进行严格验收,对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宣传推广,形成“建设—使用—提升”的良性循环。这一系列举措为基层科普场馆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推动科普资源精准下沉到乡村一线。

实践赋能:青龙镇科普场馆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奉节县青龙镇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境内矿山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需求迫切。重庆市科协精准对接当地发展实际,将青龙镇基层科普场馆建设纳入2025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通过政策指导、资金扶持、资源联动,助力打造集科普展示、体验互动、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特色科普阵地。

在场馆规划建设中,市科协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指导青龙镇结合地域特色与产业需求科学布局场馆功能。场馆依托当地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契机,打造了矿山科普体验区、生态保护展区、农业技术推广区三大核心板块。其中,矿山科普体验区通过1250平方米矿洞修复改造与500平方米工业遗迹展示,运用光影技术与互动装置还原矿山生态修复历程,让群众直观感受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原理;生态保护展区融入三峡库区气候特征与气象防灾知识,借鉴奉节气象公园“互动式科普”理念,设置碳中和及气象互动装置,使群众在游戏中学习生态环保知识;农业技术推广区则聚焦当地特色农业发展,配备农业科普展板、实用技术手册及小型实验设备,为农户提供精准技术指导。

市科协还积极整合优质科普资源,为青龙镇科普场馆注入专业活力。一方面,联动重庆科技馆、重庆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为场馆提供展品设计、内容策划等技术支持,选派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另一方面,依托“科普列车川渝行”等品牌活动资源,组织线上线下科普服务,将前沿科技知识与实用技术送到群众身边。截至目前,青龙镇科普场馆已开展矿山生态保护、特色种植技术等主题科普活动4场,覆盖群众超500人次,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42名,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开课6场次,远超项目申报要求,实现了“建设一处场馆、服务一方群众、带动一片发展”的建设目标。

场馆的建成投用,不仅填补了青龙镇专业科普阵地的空白,更实现了科普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当地农户通过场馆学习掌握了生态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推动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矿山科普体验区与乡村旅游设施联动发力,成为游客了解三峡库区生态修复成果的重要窗口,助力乡村旅游品牌升级。这种“科普+产业”“科普+文旅”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彰显了市科协助力基层科普场馆建设的实践价值。

辐射带动:全市基层普事业呈蓬勃生机

青龙镇基层科普场馆的成功实践,是重庆市科协助力基层科普场馆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动下,全市各地基层科普场馆建设多点开花、成效显著,形成了“一馆一特色、一域一品牌”的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与城市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市科协支持建设的特色农业科普场馆,聚焦猕猴桃、黄桃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与成果展示活动,年服务农户超2000人次;在主城都市区,科普示范街镇场馆结合“一老一小”科学素质提升需求,开发健康养生、青少年科创等特色课程,打造了“科普进社区”服务品牌。截至2025年5月,全市已建成乡镇(村)科普场馆32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覆盖80%以上乡镇,科普中国信息员注册量突破15万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市科协还注重发挥基层科普场馆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场馆引领、多点联动、全域覆盖”的科普服务网络。通过组织科普辅导员大赛、科普资源共享交流会等活动,提升场馆运营管理水平;依托重庆科技馆等市级场馆资源,开展“科普大篷车下乡”“院士专家进校园”等联动活动,让优质科普资源流动起来。奉节县科技馆在市科协指导下,联合巴蜀渝东中学建成全国首批科学实验校,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寻宝等活动,线上参与人数近百万人次,展现了基层科普场馆的集群效应。

展望未来: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再启新程

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对基层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庆市科协将持续深化“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以基层科普场馆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科普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科技力量。

未来,市科协将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扩大基层科普场馆覆盖范围,重点向偏远乡村和特色产业乡镇倾斜,力争2026年底实现“两群”区县乡镇科普场馆全覆盖;在建设模式上,鼓励各地结合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打造主题科普场馆,推动科普与文旅、农业、生态等领域深度融合;在服务提升方面,建立科普资源更新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团队下沉服务,开发更多接地气、惠民生的科普内容,让科普场馆真正成为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身边课堂”。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基层科普场馆则是筑牢这一工程的“基石”。重庆市科协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为纽带,用政策架起科普资源下沉的“桥梁”,用场馆搭建服务群众的“平台”,让科学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奉节县青龙镇的实践证明,只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持续强化资源保障,基层科普场馆必将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全媒体记者 朱松 通讯员 陈志洲)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夔府律师事务所 余世军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