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炸响的课堂:奉节校园里的“双减”丰收课

课堂上老师讲解黄豆怎么做成豆芽
“丰收啦!”深秋的奉节县竹园镇第一完全小学校园内,豆香与孩子们的欢呼交织飘荡——枝头挂满的黄豆荚,并非田野里的寻常景象,而是“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园里最鲜活的“成长课堂”。
蹲在校园田的田埂边,孩子们比课堂上更专注:有的踮脚摘豆荚,有的蹲在笔记本前记录重量,还有的围在实验盘旁,小心翼翼地剥开豆粒。“认识了种皮、胚芽,比课本上的插图更直观!”学生彭倾羽指尖轻捏豆粒,眼中满是发现的惊喜。这堂“黄豆解剖课”,正是学校“减负增趣”的生动实践:少了机械的知识点背诵,多了沾满泥土的亲手探索,让“作物生长”从文字变为可触摸的体验。
这片不大的校园田,更藏着“双减”下的“跨学科智慧”。数学课不再是纸上算题,而是蹲在田埂测产,“1株黄豆结多少豆荚”“1亩地能收多少斤”,冰冷的数字因沾了泥土的温度而鲜活;语文课不写空洞的作文,而是记录观察日记,“豆荚炸开的脆响”“掌心豆粒的纹路”,文字里全是孩子的真实感知;科学课的“豆芽培育”成了“即学即做”的现场实验;艺术课上,圆润的黄豆还能变成小花、小动物,学生朱芷昕笑着说:“想让秋天也有春天的生机。”
“我们的劳动课不只是种地,是让孩子在剥豆子、写日记、做手工中学知识、悟劳动。”教师何小燕的话,道破了“双减”下课堂的转变:减去无效的知识灌输,增的是实践中的能力提升。校长刘益君更明确:“把语文、数学、艺术融进劳动课,打破学科界限,就是要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这正是‘双减’追求的‘全面发展’。”
如今,这样的“田埂课堂”正在奉节遍地开花。全县有条件的学校均建起劳动实践基地,有的种植蔬菜,有的栽种果树,让孩子走出课本、踩进泥土。“双减”减出的“实践空间”,让奉节的校园“丰”景不止于黄豆丰收,更在于孩子们在劳作中收获的新知与成长——原来最好的教育,就藏在沾满泥土的手心里,藏在田埂间的探索中。

实验课上,孩子们解剖黄豆,了解黄豆的组织部分

课堂上,孩子们用豆荚做标本

孩子们用黄豆做手工

孩子们用黄豆做手工

孩子们在田埂测产
(全媒体记者 雷腾)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夔府律师事务所 余世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