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花韵
王 浩
寒风瑟瑟,踏着江浪而来。小径边,蜡梅的花苞在宁静的空气中慢慢打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像极了透明的雨伞。叶动疏枝,香飘野陌。蜡梅用它的娇美和馨香撑起了江南的整个冬天。
雨后清寒,蜡梅初绽。冬日的冷雨非但没有折损她的芳姿,反而让她的香气更加浓郁。细长的枝条生长出密密的冷蕊,幽雅的娇容让人心生怜惜,忍不住想要为她执笔描黛。
以梅入诗,诗中也会带有几分香气。“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蜡梅花的体形也许没有其他花草那样饱满硕大,但她的香气却是其他花卉无法企及的。当万木凋零、百草枯败之时,她用娇小的身姿顶住了冬日里最刺骨的风霜,给冷寂的寒冬带来一丝浪漫与活力。
“月下开金盏,风前换玉裳。”寒风猎猎,冷月无声。蜡梅在寒冷的月光中独自开放,色如金,形如盏,质如玉,柔如裳。我想,即使是宫廷的巧匠也无法达到如此绝美的工艺。叶颙的这两句诗意境幽雅,不仅完美地展示出蜡梅的卓越风姿,还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蜡梅的无限赞美。
寒英许是怕人笑,浅将羞枝藏小窗。初见蜡梅,我便被这种神奇的植物吸引。长师的一个冬日里,我骑着自行车从北苑路过。清冷的空气中,一股浓郁的花香随风袭来,让人无比沉醉。我便循着香味,一路寻找,不一会儿便在靠近食堂的花园里发现了它的踪迹。只见它随风摇曳,羞羞答答。细长的枝条靠着小窗悄悄延展,宛如怕羞的姑娘。黄色的娇花密密麻麻,像春日里的蜜蜂,在细长的花枝上舒展着薄薄的羽翼。热心的学姐告诉我这是蜡梅,在学校的西苑那边还有很多。从此,我便爱上这种神奇的植物,每一个冬季,都要去欣赏她的芳容。
“昨夜南枝报春信,摘来香露月中清。”文人爱花,女性尤烈。赏梅不仅是一种享受生活的高雅情调,更是一种涵养性情、拥抱自然的诗意心境。冷蕊生幽雅,娇容锁玉瓶。蜡梅刚刚开放,便被淑真摘来,娇美的花瓣上,月光的清辉还未褪去,晶莹的露珠微微滑落,清香和冷艳充满了整个房间。“昨夜雪晴天气好,后园初进蜡梅花。”看厌了名花奇木的宋徽宗对新进的蜡梅无比喜爱。有了这两句天子文案,想必明日的汴京,大街小巷一定满是蜡梅的芬芳。
当诗人把自身的情思和蜡梅的特征相结合时,蜡梅便有了梅格。“不肯皎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香。”同样是生于寒冷的冬季,但蜡梅并不与雪争皎,而是独树一帜,把香味散播人间,给寒冷的空气增添了几分幽雅。当万木凋零,百花沉睡之时,她毅然顶着风霜,把绝美的风姿一一呈现,点缀山河。孤高冷艳、典雅浓香,这不仅是蜡梅展示给世人的形象格调,也是诗人追求的审美境界。
童儿愿晓梅花志,唯以清芳待苦寒。在寒冷的冬季里,手脚都会变得僵硬,读书写字便多了几分惰性。楼前的蜡梅清新淡雅,傲立寒枝,它在冷风中傲然挺立,硬是把刺骨的寒气凝结成一缕一缕的幽香。蜡梅的花气提神醒脑,缓解了冬日的疲倦,它用自身的气骨启示着世人——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记忆中,蜡梅总是选择在期末考试的时间里开放。我想,它一定是在告诉学子们要志存高远、傲立寒霜。在长师读书的那四年,每一个冬季我都会去北苑观赏蜡梅。每一次考试结束,我便要来看一看它的幽雅芳姿。连续多次的见面,蜡梅便不再害羞。它鼓足了勇气,把所有的花瓣都打开,像是在向我倾诉它酝酿已久的心事。“缀树蜂悬室,排筝雁着行。”花气和盛容同时袭来,成为长师冬日里最具魅力的风景。
除了孤高冷艳、坚韧典雅,蜡梅还凝聚着青春的美好理想。在诗的世界里,记忆总会在灵魂深处将青春的一切美好默默准备,以待那些有情人无尽的相思。就像那蜡梅一样,知道有人会来,她便顶着寒露酝酿香气、连夜赶妆。
“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蜡梅在诗人的笔下馥郁千年,从北宋的汴京一路南下,她把诗人的情思一一收藏、慢慢沉淀,在霜风寒露中长成一朵朵娇美的小花,香了世人,也美了天下。
寒梅傲雪,淡墨留香。花入诗境,便不再是俗物。我伫立远视,而她依旧风采、傲立南窗。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夔府律师事务所 余世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