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渣山到林海:青龙镇23年生态逆袭获“全国优秀林业站”
从“矿渣遍地、荒山秃岭”到“林海茫茫、鸟语花香”,从“人工巡护、效率低下”到“智慧监管、全民参与”,重庆市奉节县青龙镇的生态版图上,镌刻着一场跨越23年的“绿色革命”。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正式授予青龙镇林业站“全国基层优秀林业站”称号。这份国家级荣誉,既是对该站多年来生态保护工作的最高肯定,更是对青龙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实干推动生态振兴的生动诠释。
老护林员的23年巡山路 见证生态从“重灾”到“示范”
“2001年3月12日,晴。第一次巡山25公里,鞋里全是矿渣,3处盗伐痕迹刺眼,100棵松树苗仅存活27棵,心里堵得慌……”
“2024年6月19日,阴。望月湖片区偶遇3只野鸡雏鸟,智能终端显示巡护18公里,森林覆盖率92%,较去年再涨1个百分点……”
这是两段相隔23年的巡山日记,均出自青龙镇大窝社区护林员涂坤明之手。今年已53岁的他,见证了青龙镇生态变迁的全过程。自2001年加入护林队伍以来,他管护的1700余亩山林,从昔日的“生态重灾区”蜕变为如今的“生态示范区”,而他的巡护故事,正是青龙镇生态蝶变的缩影。
“刚当护林员那几年,巡山全靠‘两条腿、两把刀’——柴刀劈荆棘,弯刀防野兽。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干馒头,一天下来浑身是汗、满脚是伤。”涂坤明回忆,彼时的青龙镇因历史遗留的130个小煤窑、硫磺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矿渣遍布山间,刺鼻的硫磺味随风飘散,“别说树木,连野草都难长,每年补植补绿成活率不足30%,盗伐、烧荒现象屡禁不止。”
23年岁月流转,涂坤明的巡护装备早已“鸟枪换炮”:手持智能巡护终端,可实时上传轨迹、拍摄生态照片,发现异常一键呼叫;森林防火通道修至山腰,车辆直达重点区域;智慧防火视频常态化监测,野猪、野鸡等野生动物频繁“出镜”。“以前是‘被动护林’,天天盯着盗伐、火情;现在是‘主动守护’,重点监测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涂坤明笑着说,如今巡山路上,耳边是鸟鸣,眼前是绿意,村民们也主动加入护林队伍,劝阻游客吸烟、乱扔垃圾——这是23年前他想都不敢想的场景。
林业站的攻坚答卷 以实干破解生态治理难题
老护林员眼中的翻天覆地,背后是青龙镇林业站在奉节县林业局引领下的深耕细作。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创伤,该站始终将“生态修复”作为核心任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以“久久为功”的毅力护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
针对小煤窑、硫磺厂遗留的生态顽疾,青龙镇林业站联合规资、环保、应急等部门,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行动”:累计拆除违法采矿设施150余套,封堵废弃矿洞130个,清理矿渣、垃圾2.3万立方米;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山体进行边坡加固、土壤改良,20余次开展大规模补植补绿,选用松树、柏树、紫薇、桑树等适应性强的树种,改造荒山6500余亩,让“矿渣山”重披“绿衣裳”;实施退耕还林1.7万亩,管护天然生态林9万余亩,如今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90%,昔日荒山变身“绿色银行”。
随着生态修复推进,传统人工巡护已难以满足需求。青龙镇林业站顺势而为,全力配合全县“智慧林业”建设,在重点区域安装红外相机3台、森林防火监控6处,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为34名护林员配备智能巡护终端,建立“巡护轨迹可追溯、问题处置可跟踪”机制;开通“青龙镇生态保护”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内容300余条,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以前护林员巡山,到岗与否、是否发现问题全靠口头汇报;现在通过智能系统,巡护路线、停留时间、问题处置情况实时可见,效率至少提高3倍。”青龙镇党委委员、分管林业副镇长陶梨平介绍。
“生态保护不能只靠‘管’,更要靠‘引’,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要我护林’变成‘我要护林’。”这是青龙镇林业站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作为重庆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该站创新推出“三空间四主体”模式,将林地划分为“生态保护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公共服务空间”,明确“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户”四方权责。同时,林业站推动林旅融合,因地制宜开发森林资源,拓宽生态价值转化渠道。“现在山绿了,腰包也鼓了,大家护林积极性更高了!”大窝社区村民朱发明说,他流转5亩林地,每年既能拿租金,又能在景区务工,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
荣誉为新起点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全国基层优秀林业站”的称号是褒奖,更是新的起点。自2002年以来,青龙镇始终牢记“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使命,积极探索管林、护林、兴林之路,大窝社区先后荣获“全市绿色示范村庄”“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A级景区”等殊荣。2025年7月,大窝社区望月湖凭借卓越的生态修复成效、创新的融合发展模式和显著的惠民成果,成功入选重庆市林业局第一批“小微湿地+”名录,为全镇生态发展再添亮丽名片。
从老护林员涂坤明的“巡山日记”,到青龙镇林业站的“攻坚答卷”,再到国家级荣誉的加持,青龙镇的生态变迁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直面困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破解难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韧劲坚守初心,方能啃下硬骨头、筑牢绿屏障。未来,青龙镇林业站将继续以铁肩担使命、以实干践诺言,让青龙镇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为全国基层林业站建设书写更具骨气、更有分量的“青龙答卷”!
(全媒体记者 朱松 通讯员 陈志洲)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夔府律师事务所 余世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