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甲高如何把“外来果”培育成“黄金果”?
漫山遍野的油橄榄
金秋时节,奉节县甲高镇的油橄榄园里一派繁忙景象。61岁的油橄榄种植户李中海穿梭在果树间,看着枝头挂满的青红果实,脸上笑开了花。“今年挂果多,收入肯定差不了!”
李中海的喜悦,是甲高镇油橄榄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从2007年引种试种到如今3余万亩规模,从零星挂果到年产值达1100万元,甲高镇用18年时间将这颗“外来果”培育成了富民强镇的“黄金果”。
基础先行:从荒山荒坡到产业高地
甲高镇地处三峡库区腹地,181.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立体气候与独特红壤形成了油橄榄生长的天然温床。但在2007年之前,这里的大片坡地还是“种粮难丰收”的荒山。“当时从甘肃陇南引进莱星、鄂植8号等品种时,很多农户都不看好。”甲高镇副镇长易中国回忆。
转机始于系统性的基础投入。2018年,奉节县投入3150万元对2.1万亩新基地和1.4万亩老基地进行水、路改造,昔日泥泞的山间小道变成了产业路,干涸的坡地装上了灌溉管网。2020年,烟山村1000亩示范园建成喷灌及智能监测系统,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土壤墒情数据,让“靠天吃饭”成为历史。同年10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油橄榄初榨加工厂投产,当第一滴橄榄油从生产线流出时,果农们自发鼓起了掌——鲜果出园到加工的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最大限度保留了营养成分。
农旅融合的探索更让产业焕发多元活力。烟山村的观光步道蜿蜒山间,体验性索桥成为网红打卡点,2024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每到周末,城里来的游客不仅买橄榄油,还会体验采摘,带动了餐饮住宿。”烟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忠算了一笔账,旅游配套让村集体年收入增加了8万元。
科技赋能:四级服务体系破解产业难题
“油橄榄管护是精细活,修剪、施肥都有讲究。”在安家村的橄榄园里,国家林草乡土专家周全正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枝条。作为土生土长的甲高人,周全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技术权威,这背后离不开甲高镇构建的“外聘专家+镇产业办+村骨干技术员+种植示范户”四级技术服务体系的推动。
“油橄榄从栽植到加工增值必须形成产供销配套、农科教结合、贸工农一体的发展格局。”易中国介绍,镇党委、政府把油橄榄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本地发展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链,健全“外聘专家+镇油橄榄办+村骨干技术员+种植示范户”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栽培管理,提高产业效益。
产业高质量发展,品种改良是关键。近年来,甲高镇里陆续引进豆果、阿尔波萨纳等早熟优质品种,油橄榄鲜果产量逐年递增,2023年进入历史丰产期,全镇贡献鲜果1500余吨,首次突破千吨,占全县总量的83%,产值超1100万元。其中,大户产量超百吨2户、超50吨3户,散户销售额万元以上255户。2020年,全县还将甲高作为“油橄榄特色产业小镇”重点打造。
乡村振兴:小果实串起富民大链条
油橄榄不仅绿了山头,更富了农户。在甲高镇,很多村民通过种植橄榄树过上了幸福日子,李中海就是其中一员。
前些年,李中海在广东务工。“那时候工作辛苦不说,收入也低。”李中海告诉记者。
“这里气候适宜,日照时间长,适合种植橄榄。”2015年,李中海经过多方考察和学习,决定回乡创业。
他成立了奉节县耕中油橄榄种植有限公司,种植了500多亩油橄榄,是甲高镇油橄榄种植面积最大的农户,每年净利润30余万元。在实现致富的同时,李中海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支付老百姓土地流转费18万元左右,发放100余人的务工资金近30万元。
甲高镇寨沟村村民来先菊就是长期在此务工的人员之一。“空闲时间我在这里打工,每年不仅有1至2万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孙子。”来先菊高兴地说道。
从荒山荒坡到产业高地,甲高镇用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路子、久久为功,小果实就能串起富民强镇的大链条。
油橄榄进行加工
油橄榄挂满枝头
成品的橄榄油
(全媒体记者 覃俊)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夔府律师事务所 余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