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一座山标注了精神海拔—— 记“攀登者”杨贵林

来源: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方历朝 2025-10-16 08:44:06

杨贵林带着笑容前进。

他为一座山标注了精神海拔

——记“攀登者”杨贵林

10月12日晚上7时15分,夜色已笼罩整个夔门。还差1个月就满24岁的杨贵林用双臂支撑着登山杖,在众人的掌声中踏上海拔1388米的三峡之巅。历时11小时15分钟,这位来自贵州遵义,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年轻人,完成了一场对生命极限的超越,也实现了一次与李白诗中盛景的约定。来之前,他对三峡之巅的全部想象,都停留在“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千古绝句和十元人民币背面的风景。

每一步,都是向上的答案

从白帝城到三峡之巅的步道,对双腿不便的杨贵林来说,是一场艰巨的挑战。他的攀登方式独特而艰难——双手紧握登山杖支撑全身,身体随着前行动作,仿佛在陡峭的山路上划船,每一步都需要调动全身的力量。他说自己走路的姿态虽与常人不同,但“不影响走路”。在平缓路段,他甚至会小跑几步,走一走,歇一歇,却从未想过放弃。

最险峻的“绝望坡”段,被徒步爱好者视为体能和心理的双重挑战——这里不仅有连续66道令人望而生畏的急转弯,更在最后1公里展现出最大近70度的陡峭坡面。在平缓步道与这条陡峭小径的分岔口,杨贵林停下脚步,目光在两条路之间游移片刻,随即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既然来挑战,就要选最难的路。”

这段长约400米的海拔攀升,让他的心率一度飙升至极限。登山杖在碎石阶梯上叩击出沉重的声响,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背。每一步向上,他都需要用双臂支撑全身重量,将身体“摆”上更高一级台阶。在坡度最大的路段,他几乎是在用胸膛贴着山壁前行。一位同行的登山者后来说:“看着他在这段‘绝望坡’上挣扎向前,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尽管每一步都走得辛苦,但杨贵林的意志无比坚毅。

每一程,都有温暖的目光

这场攀登因陌生人的善意而格外温暖。在他进入景区后不久,便有工作人员分段跟随。在“66道拐”,他遇到了奉节蓝天救援队队员冉贵川。冉贵川发现他后,便决定一路同行。当冉贵川想接过杨贵林身上的背包时,却被对方婉言谢绝。杨贵林想凭自己的力量征服这座高山。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坚韧,源于一段被疾病笼罩的童年。五六岁后,他逐渐无法站立,九岁那年的一场手术,才让他能够晃晃悠悠地走路。这异于常人的步态,让他饱受周遭异样的目光。一次,面对路人“这走路姿势怕是装的”的窃语,他没有愤怒,只是掷地有声地回应:“如果你像我这样走路的姿势从下面走上来,我就承认自己是装的。”

而这一次,沿途的游客被他深深打动。一位同行者说:“看他摇摇晃晃却从不停歇的身影,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强。”有人递上饮水,有人用手机为他照亮前路,更多人不约而同地放慢脚步,陪伴这个倔强的年轻人。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让他一次次感到“感动和温暖”。

登顶瞬间,周围的人都为杨贵林欢呼喝彩。在热烈的掌声中,他回望身后在暮色中蜿蜒隐去的山路,俯瞰远方雄浑壮阔的大江大河,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涌上心头——他觉得自己真的了不起。 接过主办方特别颁发的奖牌,杨贵林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面对周围的登山爱好者,他真诚地说:“我这样都能爬上来,你们一定也可以!欢迎大家都能来挑战自己。”

每一站,都是新征的序章

离开奉节前,杨贵林与一路守护他的救援队员冉贵川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份情谊,始于险峻的山路,续于奉节街头的烟火气。登顶次日,冉贵川特地带他品尝了当地小吃。回望这次旅程,杨贵林感慨万千。以前,他从来都是一人独行,唯有这次,从救援队员、景区工作人员到陌生驴友,温暖始终萦绕左右。正是这些善意,让他对这座城、这座山、这群人,饱含感激。临别时,两人约定,等红叶满山时,再在三峡之巅顶峰相会。这不再是一个人的旅程约定,而是对所有给予他温暖的人们,最深情的回应。

杨贵林的故事持续引发热议。一位网友感慨:“看到这位小哥的事迹,我也必须鼓起勇气爬一次三峡之巅。”另一位网友写道:“他摇摇晃晃的身影,是我见过最坚定的姿态。”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超越自我。他曾在歌乐山、金佛山留下足迹,更用18小时从峨眉山报国寺段徒步至雷洞坪段。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再登峨眉山,弥补未登顶的遗憾,然后去爬泰山。在他看来,人生如同登山,只要认准了一条路,便要不放弃、不认输,咬紧牙关总能跨越障碍。他常感慨于中国山河的壮美,总想着趁自己还能行动,多出去走走看看。 但他也细心叮嘱和他一样身体不便的人,务必量力而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挑战。

正如他在登山途中说的:“目标就在那里,我只需要专注眼前这一步。天没塌下来,慢慢走总会到的。”

杨贵林成功登顶三峡之巅。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时,杨贵林已开始期待下一次红叶漫山时的相约。这个用登山杖丈量生命高度的年轻人让我们看到,真正的高峰从不在山巅,而在每个向上攀登的瞬间。在他摇晃却坚定的身影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与力量——无论前路多艰,只要不放弃,每个人都能登上属于自己的“三峡之巅”。而他与这座山的约定,正如他对生活的热爱,永不改变。

(全媒体记者 贺元河)

视频截图 县文旅委提供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夔府律师事务所 余世军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