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无事酒整治:基层治理的破茧之道
近年来,无事酒已从传统礼俗异化为敛财工具,衍生出升学、乔迁、保胎酒等荒诞名目。据2025年中央纪委数据显示,全国查处的违规宴请案件中,此类宴请占违规案件的78%,单次收礼超20万元。其危害性呈现三重侵蚀:经济上致贫、社会上破坏信用、政治上助长权力寻租。
整治工作面临深层结构性矛盾。文化惯性与现代法治的冲突尤为突出,熟人社会的人情债心理根深蒂固,群众既痛恨陋习又被迫参与。隐蔽化操作与监管滞后的矛盾同样尖锐,跨区域办酒、虚拟酒席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加大查处难度。短期整治与长效机制之间的落差更为明显,运动式执法易引发反弹,如某地粗暴取消低保资格的做法虽短期见效却引发民意反弹。这些矛盾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缺乏制度支撑的整治如同治水仅堵不疏,终难阻断陋习的暗流涌动。
治理实践已探索出制度约束与文化引导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在制度层面,重庆奉节县建立党员干部申报备案和红白理事会监督机制,实现公职人员违规办酒"零发生";云南南华县通过院坝协商让村民自主议定宴请标准,既守住钱袋子又维系乡情;贵州则推行礼金封顶制,单次限制在200元以内并配套普惠金融,从经济源头遏制陋习。这些创新举措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上半年全国违规宴请案件较2022年峰值下降41%。
深化治理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制度层面应完善"三全"监督体系:一是全流程监督,对基层干部操办酒席实行事前报备、事中巡查、事后核查;二是全方位监督,整合纪检、审计、群众和媒体力量,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全区域监督,针对跨区域操办问题,建立协查机制。如湖南某县实施该机制后违规办酒下降76%。文化层面则需推动移风易俗:将无事酒纳入村规民约黑名单,发挥乡贤示范作用,通过新媒体传播健康人情观。某地纪委"查处+清风讲堂"的组合拳,使干部从"不敢摆"到"不愿摆",彰显了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
无事酒现象本质是权力失范与人情异化的共谋。唯有以制度刚性斩断利益链条,用文化自觉净化社会土壤,方能终结这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腐败闹剧。当前治理实践表明,当制度约束、文化引导、经济支撑形成合力时,完全有可能实现民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让礼俗回归其本真意义。
(评论员 马江望)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余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