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林下经济学术研讨会缘何花落奉节?——428万亩林地奏响“林上·林中·林下”三维立体富民曲

来源: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方历朝 2025-09-26 14:58:58

2025年,奉节林地覆盖面积达428.67万亩,全县林下种植5.6万亩。(云雾乡供图)

第九届全国林下经济学术研讨会缘何花落奉节?

——428万亩林地奏响“林上·林中·林下”三维立体富民曲

9月26日,第九届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奉节召开。这个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为何会落地奉节?这背后,离不开奉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

奉节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林地覆盖面积达428.67万亩,森林覆盖率69.49%,不仅是重庆7个森林资源大县之一,更通过“林地种药、林间种菌、林内养蜂、林下养羊、林下养鸡”的多元模式,让沉睡的山林变成了富民的“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种植5.6万亩,种植牛膝、竹节参、天麻、姬松茸等,产值3.8亿元;林下养殖品种有蜂、牛、羊、猪、鸡等,总产值约2亿元;林产品采集收购以油竹笋为主,鲜竹笋产量1200吨,产值3000万元。

三维立体模式

让每一寸林地都产“黄金”

“以前守着大山没出路,现在林下种药材,一年能多挣好几万!”云雾乡中药材种植户张水的感慨,道出了奉节林下经济的变革之力。在云雾乡的山坡上,连片的牛膝、竹节参在林间舒展枝叶,与高大的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农业”景观。这是奉节“林上、林中、林下”三维立体模式的生动缩影,也是全县5.6万亩林下种植基地的一角。

奉节的“三维立体模式”,核心是对森林资源的全空间高效利用。在“林上”,通过生态疏伐、修枝、割灌等措施实施森林抚育4.9万亩,补植鹅掌楸、杉木等适生树种完成森林改培2.8万亩,让单一的林子变成了异龄复层混交的“优质林”;在“林中”,打破传统单家独户经营模式,规模种植油茶1.6万亩、套种黄柏0.5万亩,实现“以短养长”的可持续经营,让林间空隙产生“额外收益”;在“林下”,则依托阴凉湿润的环境发展特色种养,既有云雾乡的中药材,也有青莲镇茅田村的“明星产业”姬松茸。

近年来,奉节县布局完成5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随着国储林项目的推进,“储备林+”产业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储备林的框架下,“三维立体模式”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无论是中药材、食用菌,还是油茶、黄柏,都找到了与森林共生的最佳方式,让每一寸林地都释放出最大价值。

四主体合作机制

让林农成为最大受益者

“以前自己种点药材,卖不上价还没销路,现在加入合作社,土地入股有分红,打工还有工资,日子踏实多了!”在奉节县的一处林下养殖基地,林农张大姐一边给跑山鸡喂食,一边算起了“收益账”。她的获得感,源于奉节创新推出的“国企+民企+村集体+林农”四主体多元化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村集体、林农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作价入股,收益按照“企业占20%、村集体占30%、林农占50%”的比例分配,从制度上确保林农获得大部分收益。2022年至2024年,该模式已累计为村集体和林农增收6000万元,年均2000万元,同时每年提供务工增收4000万元,让林农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

为了让合作模式走得更稳,奉节还注重“专业化运作”与“规模化发展”双轮驱动。在专业化方面,全县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方向,打造了一批示范基地,涵盖党参、天麻、竹节参、牛膝等林下种植,竹笋采集,以及桑园鸡、跑山猪等林下养殖,这些基地不仅带动面广,还形成了稳定的市场渠道,解决了林农“种得出、卖不掉”的难题。

在规模化发展上,奉节抓住现代设施农业机遇,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体,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县已培育规上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林下经济合作组织145家、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单位80家。这些市场主体如同“领头雁”,带领林农抱团发展,让奉节的林下经济从“小散弱”走向了“大集聚”。

青莲镇林下种植的姬松茸茁壮成长。(县林业局供图)

全链条升级

从“卖原料”到“创品牌”

“以前我们的竹笋都是鲜卖,一斤就几毛钱,现在加工成笋尖,身价翻了好几倍!”在奉节县的一家竹笋加工厂,负责人拿着包装精美的笋尖产品介绍道。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创品牌”,奉节通过全链条升级,让林下经济的“附加值”不断提升。

奉节始终以市场为导向,聚焦天麻、牛膝等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了延伸产业链,全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目前已有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411家,建成中药材加工厂46个、橄榄油加工厂2个,以及油茶、竹笋加工厂各1个。这些加工厂如同“魔术师”,将新鲜的林产品变成了橄榄油、橄榄酒、山茶油、笋尖等25种系列产品,让林产品的“保质期”变长,“价值”变高。

品牌是产品的“身份证”,也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奉节以“奉上好品”区域公用品牌为主导,全力打造林下经济特色品牌。其中,“三峡之巅”特级初榨橄榄油在第十五届IEOE中国国际食用油产业博览会中斩获“优质健康食用油产品金奖”,成为奉节林产品走向全国的“名片”。同时,“奉节橄榄油”成功注册地理商标,“夔州神韵”“三峡源江”等商标也逐步打响知名度,“奉节牛膝”“奉节党参”“奉节贝母”地理商标更转化为地方标准,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奉节还荣获“中国油橄榄科研基地”“第十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让“奉节林下产品”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林旅深度融合

让绿水青山变成“网红打卡地”

“沿着三峡之巅的步道徒步,既能看美景,又能呼吸新鲜空气,太舒服了!”来自重庆主城的游客王先生,在体验完三峡之巅徒步步道后赞不绝口。在奉节,林下经济不仅是“种出来”“养出来”的,更是“玩出来”的——通过林旅融合,奉节让绿水青山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也让森林旅游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奉节充分发挥“诗·橙奉节”品牌优势和长江三峡精品旅游线路影响力,全力打造森林旅游产品。其中,三峡之巅徒步步道全长9.8公里,是众多游客的“必游项目”。为了提升体验感,今年奉节还投入250万元,开展“三峡之巅”登山步道红叶补植补造项目,未来这里将成为“春有花、秋有叶”的四季景观步道。

大窝森林康养基地则是奉节“矿区变景区”的典范。曾经,这里遍布硫磺厂、小煤窑、采石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今,通过关闭污染企业、实施封山育林11500亩、退耕还林2300亩,辖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0%,成功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基地内建成15家农家乐、悬崖木屋,以及NPS生态游泳、冷水鱼垂钓、水滑等10个体验项目,让游客既能“吸氧洗肺”,又能体验乡村乐趣,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在龙桥土家族乡,龙桥河森林康养基地依托独特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建成3公里森林康养步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每年春季,基地还会举办“菜笋节”,游客可以亲手采摘鲜笋,品尝土家特色美食,在感受土家风情的同时,也为当地林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截至目前,奉节共有森林旅游地24处,包括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等。全年实现购票游客25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1%和21%。林旅融合,让奉节的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重丰收。

(全媒体记者 覃俊)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