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是对“时代楷模”最好的回应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这支团队用21年的坚守与创新,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该团队获此荣誉,不仅是对一个优秀集体的肯定,更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深奥的大道理,而是可感知、能参与、有温度的日常行动;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携手推进的共同事业。
难能可贵的是,该团队激活了社会保护的“末梢神经”,织密了一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用实践为“人人参与”给出了最好答案。
▲2024年12月,“莎姐守未”检察官团队荣膺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一个“时代楷模”立不立得住,不仅要看精神高度,更要看它能否扎根实践、带动群众、影响社会。
团队21年的坚守,不仅是人数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更是一套保护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演进。从7名检察官、1个维权岗起步,发展到500余名检察官、45个维权岗,带动1600多名社会志愿者加入——他们构建的,是一个融合惩治犯罪、教育矫治、权益维护、预防犯罪于一体的未成年综合保护体系。
他们不止步于办案,更把视角延伸至家庭这一关键环节。团队代表王莉长期聚焦未成年人问题背后的家庭因素,参与研发的“家庭成长风险防控一件事”数字模型已在全市推广,有力提升家庭监护能力。
他们还主动打破司法壁垒,推动保护力量向社会延伸。400多所中小学有了他们的法治副校长,团委、教委、关工委、民政、妇联、社会组织等被有效联动,上千名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积极参与,70多个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助力,使得一个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六大保护”合力正在形成。
这样的发展轨迹,本身就是一部“人人参与”的生动教材。
如今,“莎姐”不仅是一个司法品牌,更演化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符号。当守护未成年人的意识,从检察环节渗入校园、社区、家庭与网络,当“莎姐”从检察官的专称变成志愿者共同的名字,精神文明建设便真正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020年6月9日,渝北双湖小学,“莎姐”为同学们带来“莎姐”进校园专题普法讲座。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人人参与”不能只靠喊口号、讲道理,关键是要搭建一座从“心动”到“行动”的桥梁,让愿意参与的人有渠道、有动力、有方向。
该团队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广泛的社会参与,靠的不是空泛的号召,而是有路径、有方法、能落地的实在办法。
比如,平台化聚合,降低参与门槛。从“莎姐热线”“莎姐信箱”到“强制报告APP”,不断迭代的载体,降低了参与门槛。教师发现学生异常可通过强制报告制度迅速反应,专业人士可依托“守未联盟”精准施力。机制将分散的善意进行黏合,形成有效的监督保护网络。
比如,正向化激励,让付出有回报。长达21年里,“莎姐”司法实践对志愿者的认可、对报告人的保护、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构成了正向循环。当付出被看见、价值被肯定、安全被保障,参与的积极性便得以持续。“莎姐”团队中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各类典型,既是对他们自身的褒奖,也是正向化激励的体现。
比如,精准化引导,让人人都发光。“人人参与”不是要求人人做同样的事,该团队通过融合履职,为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角色。比如,法治副校长负责校园普法,“五老”干部擅长传统教育,专业社工专注个案帮扶……各展其长、各尽其能,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参与效能。
这些做法协同发力,把“人人参与”从口号转化为清晰的路径,让精神文明建设有制度保障、能常态运行。
▲2018年5月31日,市检察院邀请35名留守、困境儿童参观莎姐工作室、智慧检务中心,并同智能机器人互动做游戏。记者 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境界,是使崇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人们的文化习惯和道德自觉。
该团队21年的接续努力,正是在营造一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集体氛围,并通过氛围无声地发挥影响作用。
普法方式更接地气。他们创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有的走进校园,当起法治讲师;有的化身“演员”,情景再现法治故事;有的走村入户,带“喇叭”传播法治声音。这种文化浸润,比强制灌输更有效果和持久力。
真实故事打动人心。曾多次盗窃的“摩托少年”在检察官帮教下变为救火志愿者,三名孤儿在“检察官妈妈”守护下健康成长……这些真实叙事经媒体传播,触动人心。故事所承载的向善、坚守、新生的价值,超越案件本身,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情感认同。
共建共享强化归属。当社区居民因参与“莎姐”志愿服务而关系更紧密,当学校因法治副校长入驻而治理更规范,参与者收获的不仅是助人之乐,更是作为社会一员的归属感。一名受助孩子复学后说“我想考大学”,简单一句话,折射的是希望与认同。
从被动到主动,从参与到习惯,“莎姐”现象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从司法责任、行政责任升华为社会共同责任,逐渐内化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自觉。
▲2012年8月8日,重庆市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新港社区,“莎姐”团队的检察官正在给放暑假的孩子们讲解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记者 崔力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丰润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该团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其关于“人人参与”的实践,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坚持主体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是政府的“独角戏”,而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大合唱”。要激活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组织的主体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生动局面。
注重载体创新化。要善用新技术、新平台、新叙事,打造更多如“莎姐”般的有效载体与品牌活动,使参与途径更便捷、更生动、更接地气,吸引不同群体融入其中。
追求成效常态化。要构建健全的激励保障机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活动化”走向“治理化”,融入社会治理肌理,避免流于形式,实现久久为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该团队用21年的坚守与创新,印证了“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人人参与”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展望未来,当千万个“莎姐”在神州大地涌现,我们必将汇聚起涵养时代新风、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筑牢更加坚实的精神基石。
这,正是“时代楷模”授予背后的深远意义。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