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 强经济】一把晴雨伞 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
重庆中厦伞业生产车间。(记者 陈芳/摄)
雨滴敲打着地面,行人匆匆。几年前的一个雨天,两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冉乾龙和何世平站在地铁口,看着往来人群手中五颜六色的雨伞,突然灵光一现:“我们可以去卖伞。”
这个看似偶然的想法,如同一粒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在奉节县康乐镇开出一朵带动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之花。
一场雨催生创业梦,返乡扎根谋发展
从地铁口零售伞摊,到批发市场新面孔,再到与伞业深度接触,冉乾龙和何世平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随着对行业了解加深,“自己办厂干一番事业”的念头在两人心中愈发强烈。
作为土生土长的奉节人,何世平始终牵挂家乡。当两人开始为办厂选址时,奉节县康乐镇成了不二之选: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量留守妇女赋闲在家,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人力;更兼交通便利,货物运输、原材料采购便捷,完美契合伞业生产需求。
两人一拍即合,在康乐镇寻找场地、打通渠道。重庆中厦伞业有限公司由此扎根,这家从无到有的伞企已成长为当地明星企业——年产值突破300万元,在西南、华南占据不小市场份额,产品远销非洲等国际市场,让“奉节造”雨伞走向世界。
制伞工序——合片。(记者 陈芳/摄)
十道工序细分工,低门槛岗位惠乡亲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补贴家用,又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中厦伞业生产车间里,工人王桂英一边熟练组装雨伞零件,一边笑着说。
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背后藏着企业对生产流程的精细化设计,更藏着带动就业的“密码”。
走进车间,十道制伞工序高效运转:从面料处理、部件组装到成品检验打包,每一环节凝聚匠心。不同于高精尖产业对专业技能的严苛要求,这十道工序大多经简单培训即可上手,技能门槛适中,恰好适配留守妇女、返乡务工者等群体就业需求。这种“精细化分工+低门槛上手”模式,让企业批量创造岗位,也让乡亲靠双手增收。
制伞工序——裁布。(记者 陈芳/摄)
110份生计暖人心,平凡岗位见幸福
今年年近五十的袁桂荣,是车间里格外特殊的一员。八个月大时,他因脑膜炎失去听力与语言能力,此前一直靠国家低保独自生活,日子艰难。
转机始于二姐到来。二姐率先加入中厦伞业后,又陆续将大姐和袁桂荣介绍进厂。如今,袁桂荣负责雨伞伞面合片基础工序,虽无法语言交流,却干活踏实、动作麻利精准。
更贴心的是,姐姐主动申请坐在他工位对面,工作中遇操作疑问,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及时帮解。如今,袁桂荣每月有稳定收入,彻底告别低保日子,在重复工序里找到归属感,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
从需特殊关怀的残疾人,到渴望团聚的返乡务工者,再到想兼顾家庭与收入的留守妇女,中厦伞业110个岗位如同110束温暖的光,照亮110个家庭生活,让“就业增收”与“家庭圆满”不再矛盾。
制伞工序——包装。(记者 陈芳/摄)
锚定未来谋新篇,全链发展助振兴
“目前我们主要生产POE透明雨伞,日产量达3—4万支,员工100余人。但这还不是终点,我们想把企业做得更大,带动更多人就业。”
谈及未来,何世平满眼期待:“希望把整个产业链带回奉节,给更多父老乡亲增加就业机会。”公司还计划打通网上销售渠道,借助阿里巴巴等平台,将产品销往更多国家和地区。
从一场雨的灵感,到年产值超300万元的企业;从两名打工者的创业梦,到110名乡亲的就业路,重庆中厦伞业有限公司用一把小小雨伞,串联起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紧密纽带。这把“奉节伞”不仅撑起企业未来,更撑起康乐镇乡亲的幸福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未来,随着全产业链布局推进和国际市场拓展,这把“奉节伞”还将承载更多乡亲期盼,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撑起更广阔、更温暖的天空。
(全媒体记者 陈芳 陈金蓉)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