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威:十六载志愿路映初心 满门奉献情暖夔州
周有威参加志愿服务。
周有威,男,汉族,1971年3月生,现任奉节县诗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2008年,37 岁的他因一次偶然的善举与志愿服务结缘,从此便将这份温暖事业融入人生。十六载春秋里,他牵头爱心送考、倾心千金助学、冲锋义务救灾;疫情突袭时,他带领全家齐上阵,筑牢抗疫防线;日常岁月中,他始终把奉献放在首位,足迹遍布城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 260余场次。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个家庭对“生命传承”有着深刻的诠释 —— 一家 5 口人先后签订器官、遗体捐献协议,用行动证明:生命的尽头从不是终点,而是爱的另一种延续。如今,周有威已先后获评奉节县首届“感动夔州十大人物”、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重庆市“最美环保志愿者”,而他与家人的故事,也成为奉节大地上最动人的温暖篇章。
周有威参加志愿服务。
爱心启航:从“护考”到“助学”,结缘志愿显担当
金秋九月,奉节站里人潮涌动,一批批学子背着行囊踏入高等学府的征程。两鬓已染霜白的周有威站在站台边,望着年轻的身影,眼眶不禁湿润 —— 这样的场景,总会勾起他与志愿服务最初的缘分。
时间回溯到2008年盛夏六月,奉节县城的街头多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一辆贴着“免费接送考生”醒目标识的汽车,穿梭在奉节中学、永安中学两大考点之间,为奔赴考场的学子保驾护航。这辆车的主人,正是当时37岁的周有威。彼时从事广告行业的他,常年奔波于县城的大街小巷,每到中高考季,总能看到学子因交通不便、突发状况等原因在赴考路上焦急万分。“能帮一把是一把”,这个朴素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最终化作了爱心送考的实际行动。那一年,他安全护送了近百名考生顺利赴考。看着孩子们卸下焦虑、从容走进考场的模样,周有威心中满是暖意——这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喜悦,让他从此与志愿服务结下不解之缘。
2012年,周有威的爱心从“护考”延伸到了更长久的 “助学”。此后四年间,他个人出资12万元,默默帮扶30多名贫困优秀高中生完成学业。除了物质上的支持,他更看重对孩子们精神的引导:每个月,他都会抽出时间与孩子们促膝长谈,从“对社会友善、对家庭负责”的小事讲起,慢慢延伸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深度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他教会孩子们以自强自立的心态面对生活困境,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搭建起一座超越物质帮扶的“精神桥梁”。
如今,周有威资助的学子大多已走上工作岗位,医生、教师、企业主管等岗位上都有他们的身影;更有两人分别在美国、香港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孩子时常会给周有威打来电话,分享学业与生活中的趣事。每当这时,老周总会笑着调侃:“是这些孩子,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宽广了。”
周有威参加志愿服务。
全家同行:从 “个人” 到 “家庭”,志愿路上谱新篇
随着爱心助学的深入,周有威这位“铁血柔情的汉子” 被更多人熟知。经县文明办推荐,他加入了奉节县诗城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的脚步也愈发坚实: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他是政策宣讲的“宣传员”;在全国文明县城创建中,他是环境整治的“践行者”;在社区服务里,他是邻里互助的“暖心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60余场次。
危难时刻,更见担当。奉节“8・31”特大洪水来袭时,周有威不仅第一时间慷慨解囊,捐助现金和物资2万余元,还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奔赴受灾现场参与清污、安抚受灾群众,用行动为灾区群众撑起“保护伞”。2020年疫情突袭,他更是毫不犹豫地发动妻子金春、儿子周垣屹,连同朋友组成“家庭志愿小分队”。疫情最吃紧时,他们是物资分发的“搬运工”,顶着风险将生活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疫情稍有松动,他们是防疫知识的“讲解员”,走街串巷普及防护常识;核酸检测时,他们是秩序维护的“引导员”,耐心疏导队伍、协助登记信息。近3年时间里,这支“家庭小分队”被社区登记为“随叫随到的志愿力量”,累计参与志愿服务场次不计其数。
更令人温暖的是,周有威与妻子金春还是一对摄影爱好者。每当志愿服务任务不紧张时,夫妻俩便默契配合,拍摄抗疫宣传照片与短视频——镜头里,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有居民配合防疫的场景,更有邻里互助的温情。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影像,不仅激发了群众的抗疫热情,更成为奉节抗疫历程中珍贵的记忆资料。
凭借这份满腔热忱,周有威点燃了无数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2016年,他当选为奉节县诗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如今,协会会员已达1300余人,成为奉节大地上最具温度的“爱心群体”,持续为这座城市传递温暖。
周有威与团队始终奔波在志愿服务的路上。
生命永续:从 “当下” 到 “永恒”,满门大爱传佳话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常言,但周有威一家用行动诠释了更深刻的意义:生命已逝,奉献仍可延续。
2019年5月20日,一个充满爱意却又带着悲伤的日子 ——周有威的母亲李美淑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4岁。老人永远闭上了双眼,但她的眼角膜却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李美淑老人,是奉节县首位成功捐献遗体和器官的老人。为了尊崇老人的遗志,全家人强忍悲痛,决定不备棺木、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不收份子钱,仅与中国陆军军医大学举行了简单的遗体交接仪式。这场“没有送别仪式的送别”,让无数知晓老人壮举的人肃然起敬、热泪盈眶,更成为奉节县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典范。
“助人为乐、人存好心,勤俭持家、勤劳勇敢”——这是母亲从小对周有威兄妹的教诲,也是父母一生的践行。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周有威与哥哥、弟弟、妹妹先后签订了器官及遗体捐献协议。“他们一家的壮举,就像一股股暖流,让人听了心里又暖又敬,血脉都跟着沸腾。”市民蔡元的评价,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在这份大爱中,周有威的妻子金春与儿子周垣屹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每当有志愿服务活动,金春总会主动承担摄影、摄像等后勤工作,用镜头记录志愿瞬间,成为团队里最可靠的“幕后英雄”;儿子周垣屹则从小耳濡目染,将志愿服务融入成长——寒暑假里,他主动参与社区留守儿童帮扶,是孩子们眼中的“大哥哥”;“四点半课堂”上,他耐心辅导孩子功课,是孩子眼中的“好老师”;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中,他更是父亲最得力的“小搭档”,用青春力量续写着家庭的志愿故事。
“助人为乐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周有威常说,“志愿者不分贫富,关键是要有一颗爱心,愿意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社会。” 如今,荣誉加身的他,初心从未改变:从个人善举到家庭同行,从单一服务到多元奉献,十六载志愿路,他用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点滴爱心汇聚成温暖社会的洪流。
谈及未来,周有威有着清晰的规划:“核心是延续热爱、精准发力、持续成长。”他计划深耕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让每一份付出都更高效、更有价值;同时,他会继续带动家人“并肩作战”,吸引更多身边人加入志愿队伍,用持续的、专业的、温暖的行动,既照亮他人的人生,也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而周有威与家人的故事,也将在奉节大地上继续书写,成为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全媒体记者 谢模燕)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