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价值不认编制只认汗香 让“隐形支柱”站到聚光灯下
“他们撑起了公共服务的天,却住在制度的地下室。”——这句话,是2800万编外骨干的真实剪影。乌蒙山深处那家县人民医院,45%的“白大褂”没有编制,却得完成70%的门诊辅助、病房护理;同一座楼,同工不同“命”,编内护士退休金是他们的三倍多,十年工龄只换来千元涨薪,像给高速奔跑的人系上沙袋。贡献与回报倒挂,这就是“高价值低保障”的锋利切口,也是基层治理最隐秘的疼。
身份像一堵看不见的玻璃墙,把“自己人”和“局外人”隔开。某地级市政务大厅里,八成编外人员干不满三年,业务不熟导致群众投诉占比高达六成七;不是他们不肯学,而是墙那边没有灯——晋升管理岗不足5%,职称通过率只有编内的三分之一,谁还愿意把青春押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编制壁垒让“毛细血管”早搏,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便随时可能心梗。
“命”是墙给的,“运”却能自己凿光。甘肃试点“十年同酬”,财政补贴差额40%—100%,基层医疗人员薪资立涨四成;南通“530激励计划”把30%优秀社区书记送进事业编,46名编外青年由此穿上公务员制服;某县医院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三名编外护士评上中级后,工资与编内立刻拉平——事实证明,只要把“价值”抬到制度面前,身份的高墙就会裂缝,光就能照进来。
市场也在为勇者开侧门。三成编外人员借互联网平台做政策咨询、短视频策划,收入反超原岗;五年以上基层经验者跳槽企业,竞争力提升三成五,薪资上浮10%—20%。编制是独木桥,能力却是立交桥;当政策把桥墩筑牢,个人就能从桥下一跃到桥上,从“隐形人”变成“香饽饽”。
“你把我当临时工,我把群众当亲人。”这句朴素的话,应被写进公共财政的账本。某区政府打破“人头费”,实行“总额包干”,用绩效说话,编外人员优秀率从15%飙到32%,人均行政成本反降12%,服务供给量却升15%;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价值导向”比“身份导向”省钱、省心、更省力。当媒体把聚光灯对准疫情防控里80%的社区排查、乡村振兴里60%的田间指导,公众对编外群体的认知度提升27%,原来“隐形支柱”也能被看见、被点赞、被记住。
未来,要让“编制”不再等于“身份”,而只是一本“岗位说明书”。教育厅把127个冗余编外岗转为购买服务,一年省下890万元,证明“岗编适度分离”财政不吃亏;把服务数据接入社会信用体系,让每一次上门排查、每一次课堂辅导都变成可量化、可追溯的“价值积分”,让编外人员也能像快递小哥一样凭积分落户、贷款、评优——当制度学会用数字给努力盖章,公平就不再是空头支票。
“社会这座大船,谁都别被当成补丁。”2800万编外骨干不是临时工,是长工,更是功臣。让他们凭能力突围、靠制度兜底、获社会认可,才能把“编制”这页旧皇历翻过去,写下“以价值定地位”的新契约。毕竟,一个公平的社会,从不该辜负任何一盏深夜亮着的灯。
(评论员 雷腾)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