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与物候

编辑: 周海媚 2025-09-23 09:02:18

王玉美

金风送爽已凉天,昼夜平分景更妍。秋分一到,天地间便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添了几分清润与平和。小区里的桂树不知何时缀满了细碎的金蕊,风一吹,香气便漫进窗棂,混着篱边初绽的黄菊香,把秋的味道酿得愈发醇厚。白日与黑夜在此刻均分,月光洒在阶前,比盛夏时多了几分清透,凉丝丝地漫过脚踝,让人忍不住感叹:这平分昼夜的时节,连时光都变得温柔起来。

宋代陆游曾写“秋分过了秋光少,处处斜阳处处寒”,道尽了秋分时节的微妙变化。此时的风已不似夏日那般裹挟着热浪,而是带着恰到好处的凉意,吹过田间,稻穗便晃出层层金浪,沉甸甸的谷粒裹着日光的温度,仿佛一掐就能挤出甜香。农人们常说“秋分种麦正当时”,田埂上随处可见弯腰劳作的身影,犁铧翻起新土,将麦种播撒进湿润的地里,期待着来年的丰收。村头的晒场上,玉米棒堆成了小山,金黄的颗粒在阳光下闪着光;棉花地里,雪白的棉絮绽满枝头,农妇们挎着竹篮采摘,指尖沾着棉絮的软,脸上漾着藏不住的笑意。连墙角的红薯藤都透着成熟的气息,顺着泥土的缝隙拨开,便能挖出胖乎乎的红薯,带着泥土的芬芳,咬一口,甜得人心头发暖。

秋分的习俗,藏着老辈人对时节的敬畏与热爱。幼时记忆里,秋分这天,奶奶总会挎着竹篮去田埂边采野苋菜,那带着露水的菜叶翠绿鲜嫩,回来和着鲜鱼熬成秋汤,汤色清亮,喝一口,鲜得能鲜掉眉毛。奶奶常念叨:“秋汤洗肠,全家安康。”如今想来,这简单的吃食里,藏着的是对家人平安的期许。天气好的时候,孩子们总爱拉着大人放风筝,秋日的天空格外高远,风筝借着风势越飞越高,彩色的翅膀在蓝天下划出弧线,比春日的风筝更多了几分辽阔的诗意。有些地方还会有“送秋牛”的热闹,穿红戴绿的“秋官”捧着《秋牛图》,挨家挨户说唱着吉祥话,“秋耕莫误时,来年粮满仓”,清亮的嗓音混着村民的笑声,把秋的喜庆传遍街巷。而古代帝王“秋分祭月”的礼仪,虽已远去,却留下了不少望月楼、拜月坛的古迹,让人遥想当年月色下,祭月的钟声悠扬,盛满了对天地的感恩。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每候五日,皆是自然的精妙手笔。“一候雷始收声”,夏日里震耳的雷声渐渐隐去,天空多了几分沉静,偶有云絮飘过,也显得格外轻柔——毕竟阳气渐退,阴气渐生,连天地间的声响都收敛了锋芒。“二候蛰虫坯户”,墙角、树根下,平日里活跃的小虫不见了踪影,它们早已在洞穴里用细土封了洞口,像给家添了层温暖的屏障,静静等待着寒冬过去。“三候水始涸”,池塘边的芦苇渐渐泛黄,水面比盛夏时低了不少,露出的泥地上,留下了鱼虾游过的痕迹,连岸边的青苔都少了几分水润,透着秋的干爽。这三候的变化,悄无声息却又清晰可见,像是大自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秋分时节的渐变画卷。

“秋分过后,夜凉昼暖”,随着节气推移,寒意会一天天浓起来。五行之中,秋属金,“金曰从革”,意味着变革与收敛,就像秋风拂过,树叶渐渐染成金黄,而后轻轻飘落,看似萧瑟,却是为来年的新生积蓄力量。《黄帝内经》劝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便是提醒人们,在这肃杀初显的时节,要让心神沉静下来,不必为落叶感伤,也不必为时光匆匆焦虑,像田间的作物那样,在成熟之后从容沉淀。

漫步秋分的田野,未霜的青草仍带着绿意,却少了几分盛夏的莽撞;荷塘里的荷叶虽已微枯,却透着别样的风骨;蟋蟀的叫声藏在草丛里,凄清却不悲凉;偶尔传来几声秋蝉的鸣唱,像是在与这个季节作温柔的告别。有人说,秋分如人到中年,少了年少的热烈,多了岁月的沉淀,却有着“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也难怪人们总爱沉醉于秋分——它有丰收的热闹,有自然的静谧,有习俗的温度,更有岁月的深情,如同一杯陈酿的酒,初尝清冽,细品却满是醇厚的回甘。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