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人”到“监护人”  他用爱诠释“长兄如父”

编辑: 马江望 2025-09-19 10:27:37

谭德贵为陈治勇擦洗

谭德贵照料陈治勇

谭德贵扶着陈治鹏缓慢前行


记者 马江望  杨记民 

“既然成了一家人,我就会承担起责任,好好照顾他们。”——这句朴实的承诺,被奉节县夔州街道真武村的谭德贵用七年时光锻造成金。

2018年,当岳父母相继离世,他毫不犹豫地接过破碎的家庭:妻兄弟陈治勇、陈治鹏因先天软骨病无法站立行走,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料;年幼的妻妹陈红尚未成年,却已失去双亲的庇护。

从清晨翻身擦洗到深夜端药喂饭,从褥疮护理到心理疏导,1200多个日夜的坚守,谭德贵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为这个特殊家庭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网,将“长兄如父”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既然选择了,就要负责到底”

2025年9月14日清晨,奉节县夔州街道真武村的薄雾还未散尽,谭德贵家的木门便吱呀作响。这个身高一米六的汉子,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妻弟陈治勇僵硬的腰肢。兄弟俩因先天软骨病骨骼变形,每次移动都像在搬运两具易碎的瓷偶。谭德贵的后背很快被汗水浸透,却始终保持着平稳的呼吸节奏——这是七年来练就的本能,连轮椅的橡胶轮压过门槛的声响都计算得分毫不差。

灶台前,妻子陈羽秀正用手搅动米粥。她将吹凉的粥水舀起一勺,先在自己手背试温,再小心送进兄弟干裂的唇间。这样的清晨重复了2555次,谭德贵夫妇的皱纹里嵌着岁月的风霜,却始终保持着给兄弟擦脸时毛巾拧到半干的温度。

今年42岁的谭德贵,2005年与陈羽秀喜结连理。男主外女主内,夫勤妻贤,虽家境并不富裕,但小日子安逸幸福。然而,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这个原本平静的四口之家,因岳父母相继离世迎来巨变——患有先天软骨病的妻兄弟陈治勇、陈治鹏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未成年妻妹陈红尚需求学。当其他亲属提议送福利院时,这个1983年出生的庄稼汉用一句“他们叫我一声姐夫,我就要管他们一辈子”接过了沉甸甸的责任。

接回兄妹三人后,谭德贵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拮据的经济状况因新增的三张吃饭的嘴而难上加难,陈红的学费和生活费更是让这个家捉襟见肘。为了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妻兄弟,谭德贵夫妻两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靠3亩薄田和农闲时打零工维持,年收入不足3万元。微薄的收入让每一天的生活都显得格外艰难,但谭德贵从未退缩。“既然选择了,就要负责到底。”这句简单却坚定的承诺,成了他们未来七年生活的注脚。

“他们不是累赘,是家人”

清晨五点半的微光中,总能看到谭德贵推着轮椅缓行的身影。七年来,他练就了一套“照料密码”:给兄弟穿衣时采用“三折法”减少关节摩擦,喂饭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防止呛咳,夜间每三小时协助翻身避免褥疮。

陈羽秀的毛巾永远分三块:一块擦脸,一块擦手,一块擦身子。邻居李家奎至今记得那个寒冬清晨,她蹲在井台边搓洗尿布时,手指冻得通红,却笑着说:“用热水泡泡就干净了。”

最艰难的是晨间转移。谭德贵需要先像拆解人偶般将陈治勇从床上挪到轮椅,再以同样的姿势抱起陈治鹏。妻子会提前烧好艾草水,用带着药香的毛巾为兄弟俩擦洗。这个流程精确得如同工厂流水线:擦洗——换尿布——转移——按摩,七年如一日。

2023年6月的一个晚上,陈治鹏突发抽搐,谭德贵跪在水泥地上用背部充当缓冲垫,淤青从肩胛一直蔓延到后腰,却先伸手探弟弟额头:“还烧不烧?”这种近乎本能的反应,源自七年里2555次重复形成的肌肉记忆。

“他们不是累赘,是家人。”这句话刻在谭德贵夫妇的日常里。在这漫长的七年里,谭德贵夫妇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他们把兄弟俩照顾得无微不至,身上总是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房间里也收拾得整洁有序。邻居李家奎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每次晚饭后到他们家去,都能看到德贵两口子推着轮椅带两兄弟在门口转转,有耐心得很!”“德贵真是好人啊,对大舅子、小舅子尽心尽力,比亲兄妹还亲!”这些称赞,不仅仅是对谭德贵夫妇行为的认可,更是对他们这份至深亲情的由衷敬佩。

“别担心,有我在”

2018年的谭德贵家,是邻里眼中“苦水人家”。他们的衣服洗得发白,袖口磨出了毛边;菜市场里,他总是反复比较价格,为省几毛钱与小贩讨价还价。但面对正在读高中的妻妹陈红,他们却从未犹豫过。学费、生活费、资料费……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却从不让陈红为钱分心。“别怕家里的事,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才能照顾自己。”谭德贵的话像一盏灯,驱散了妻妹陈红心中的阴霾。

清晨六点的单词本,深夜台灯下堆积如山的笔芯,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红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刻苦,顺利完成高中、大学学业。当她将第一份工资塞进哥哥们颤抖的手心时,她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守护者的蜕变。

“以前每次交学费的时候,姐夫总是默默把钱塞给我,说‘别担心,有我在’。那一刻,我觉得他比亲爸还可靠。 ”提起姐姐姐夫,陈红有说不完的好。

在陈红心中姐夫不仅是他们的“经济支柱”,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父亲”,这份恩情让他们铭记一生,并决心用行动回报。

如今,每周日归家的陈红会接力照料兄长,她的成长和独立,让谭德贵夫妻倍感欣慰,也让这个家庭重新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现在小妹大学毕业也有了工作,女儿今年也考上了师范大学,我相信苦日子已经过去了,以后会慢慢变得更好。”这个曾被风雨捶打过的家庭,如今有三盏明灯:陈红大学毕业后主动分担护理工作,女儿考入师范大学,儿子在作文里写下“爸爸的背是最安全的椅子”。

2025年春节,当陈治鹏首次用变形的手指比出“谢谢”手势时,谭德贵抹泪的动作和七年前一样笨拙,却多了几分释然。

“都是些平常事,多亏了娃儿妈和我一起扛,还有村干部们搭把手。”这句话,成了谭德贵逢人便说的口头禅。但真武村村民知道,这个七口之家的整洁房间、兄弟俩毫无异味的身躯、陈红毕业照上灿烂的笑容,都是他用脊梁撑起的奇迹。真武村党支部书记陈青林‌评价:“他教会我们,亲情不是血缘的契约,而是日复一日的选择。”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