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莫让开学“换挡期”成心理“危险期”

编辑: 马江望 2025-09-15 16:29:59

评论员 覃俊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九月不仅是新学年的起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心理“换挡期”。当假期的松弛遭遇课业的紧张,当熟悉的环境被陌生的课堂取代,青少年稚嫩的心灵难免泛起涟漪。然而,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抑郁检出率逐年攀升,焦虑情绪普遍蔓延,自伤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仅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形成鲜明反差。在知识教育之外,如何培育孩子们独立自信、抗压有韧性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课题。唯有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防护体系,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家庭作为心理成长的摇篮,其奠基作用不可替代。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其情绪管理的启蒙者。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土壤”。父母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与心理需求。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理解和鼓励,而非苛责和否定,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同时,父母自身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情绪管理,为孩子树立健康的榜样。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爱与尊重,让孩子在被理解、被接纳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培养出自信、乐观、有韧性的人格。

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构建多维防护体系。首先,课程体系上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课程纳入必修体系;其次,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机制;再次,活动载体上要创新形式,通过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社会资源供给亦不可少,需要织就三张保障网。政府层面应当加大投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平台,确保每个学区都有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入驻;社区层面要发挥毛细血管作用,组织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陪伴服务;媒体层面需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理念,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理解、关爱、支持的社会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支持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需要建立精准对接机制,当整个社会形成心理健康人人有责的共识时,孩子们才能真正生活在没有心理阴影的阳光下。

守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一阵风的运动,而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社会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把心理关怀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护栏”。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