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 强经济】从“黑色煤海”到“眼镜之都” 解码三峡库区县城的产业逆袭之路

来源: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方历朝 2025-09-12 17:21:32

生态工业园区。

9月12日,奉节生态工业园区内,30名眼镜架制作高手同台竞技,围绕镜架零部件装配,整架调整等成品关键工序展开纯手作大比拼,展现了毫米级加工控制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工匠精神。这场精度与手艺的比拼,揭开了这座三峡库区小县城的十年产业蝶变——从依赖煤炭的“黑色经济”,到崛起为“中国西部眼镜之都”,奉节的逆袭背后,藏着一套实打实的发展密码。

密码一:破局!从“挖煤”到“造镜”的产业转身

2016年,奉节为破解“生态困局”,果断关闭所有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却也随之面临3500余名矿工失业、工业产值断崖式下跌的困境。转机,源于一家返乡务工人员开设的眼镜店。

决策者敏锐捕捉到机遇,眼镜产业低能耗、低污染、劳动密集的特性,与奉节人均耕地不足1亩、劳动力富余的现状高度契合;同时,东部沿海因土地、人力成本攀升,正加速推动眼镜产业向西部转移。

要发展就要补全产业链短板。“电镀环节若送到沿海处理,成本增加30%,还得多等15天。”园区负责人直言。2024年底,总投资1.82亿元的电镀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年处理眼镜能力达3000万副,彻底打通表面处理这一“卡脖子”环节。至此,奉节眼镜从模具开发到成品组装的150余道工序实现全本土化,综合成本直接降低25%。

工人对出产眼镜开展质检。

密码二:筑巢!“保姆式服务”引企业“拎包入驻”

企业愿不愿来、留不留得住?奉节用“硬配套+软服务”给出了答案。

在奉节生态工业园区内,84.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鳞次栉比,1026套职工周转房、536套安置房配套齐全,眼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展示中心等专业设施一应俱全,在这些实打实的政策支持下,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半年,连设备调试都是园区协调的。”重庆万大眼镜董事长何江的感受颇具代表性。园区推出的“驻厂秘书”服务更显贴心,针对招工难,每周举办专场招聘会,2024年累计输送产业工人3000余名;针对物流不畅,开通直达沿海的“眼镜专线”,原材料运输时间缩短40%。

如今,园区已集聚投产眼镜企业76家(含21家规上企业),2024年新签约10家企业、总投资额达3.98亿元,成为眼镜企业安心发展的“安乐窝”。

密码三:升级!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全球布局

“园区内80%的镜架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重庆明旭光学总经理李兵指着车间里的智能化生产线介绍,产业集聚效应让企业订单量年均增长35%。

目前,奉节已构建起“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展销”完整产业链,年产眼镜2亿副、镜片3亿副,占据全国5%的市场份额——每20副国产眼镜中,就有1副产自奉节。

在“量”的基础上,奉节更着力推动“质”的提升。2024年底,首批10.8万副奉节眼镜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印尼,成功打开东南亚市场;隐形眼镜制造、眼健康产品等10个高附加值新项目签约落地,其中水蓝片隐形眼镜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将超2.3亿元。此外,奉节已培育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眼镜相关专利146件,“三峡视界”“夔州眼镜”等区域品牌通过抖音、阿里巴巴等平台走向全球。

眼镜制作专业技术人才。

密码四:筑基!以人才培育撑起“智造”未来

产业升级,人才是核心。奉节将人才培育作为产业发展的“先手棋”,通过“以赛促训”的模式,每年培育300余名眼镜制作专业技术人才;在3所中职院校专门开设眼镜制造专业,建立稳定的“人才后备资源库”。

同时,奉节主动对接丹阳、温州等国内眼镜产业高地,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引进先进工艺与管理经验,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从依赖煤炭的传统县城,到崛起为“中国西部眼镜之都”,奉节用十年时间证明:选对赛道、精准发力,县城也能凭借特色产业打开“世界视野”。而这场指尖上的精度较量,不过是它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全媒体记者  雷腾)

生态工业园区供图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