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最难的不是“解决问题” 而是“凝聚共识”
当夏夜清风掠过欧营村的脐橙园,30户果农正娴熟地操作着新安装的智能灌溉系统。这幅和谐景象与几周前形成鲜明对比:持续高温炙烤,脐橙叶蜷枝枯,上游果农私架的水泵“嗡嗡”作响,下游农户望着空空的水管红了眼眶,一场关乎果农“命根子”的群体性纠纷,险些在焦灼的空气里爆发。这场关乎生计的危机,最终通过4场院坝夜会化解,折射出基层治理从刚性管控到柔性共治的深刻转型。
脐橙园是欧营村8组30户村民的“饭碗”,2019年修建的提灌工程本是灌溉保障,却因长期管护缺位水量锐减。入夏以来的持续高温少雨,让“水”成了果园的“救命药”。4户果农为保自家果树,悄悄私架水泵,上游水管密密麻麻,下游水管却成了“摆设”——矛盾的爆发从不是偶然,一边是自家果树无灌溉水的焦虑,一边是“眼睁睁看着果子旱死”的绝望,当果农老王攥着县人大代表刘修权的胳膊,把草帽狠狠摔在地上喊出“这日子没法过了”时,现场的争吵声、指责声,甚至“砸设备”的扬言,早已把“邻里情”抛到脑后。那一刻,缺水的何止是脐橙园,更是人心间的“隔阂沟”。
转机的出现,始于一场场“接地气”的“连心夜会”。刘修权没有选择“强压调解”,而是读懂了果农们“护果如护命”的迫切——他请来6名老党员、6名教师、2位老村主任,自掏腰包买了矿泉水和瓜子,把大伙聚到院坝中。老村主任李伯高敲着茶杯的一句话,戳中了所有人的软肋:“都是靠果园吃饭,争水只会两败俱伤。”老党员蔡仁兴的一句“低头不见抬头见,哪有解不开的结”,又把“邻里情”重新拉回了争吵的间隙。蝉鸣伴着讨论声,路灯映着一张张从焦灼到平静的脸,这场“夜会”没有冰冷的条文,只有掏心窝子的对话——它不是“断是非”,而是“听诉求”;不是“定答案”,而是“找共识”。
连续4个夜晚,县、镇人大代表逐户走访,把“上游要保果”“下游要喝水”的零散诉求,梳理成“怎么管水”“怎么分水”“怎么护水”的共同议题。从“各顾各”到“共进退”的转变,藏在每一句“我家果园能等两天,先给下游老王家浇”的让步里,藏在“不如找个专职人管水,大家都放心”的提议里,更藏在“费用专款专用,集体买新水泵”的盘算里。当《欧营村8组集体用水管护协议》摆在桌上,“1.8元一方水”“专职管水员调度”“合作社统筹设备”的条款清晰落地时,30户果农齐刷刷点头,曾经攥着拳头争吵的人,此刻笑着握手签字——那份“签字画押”的郑重,比任何条文都更有力量,因为它装着所有人的“放心”。
如今再走欧营村的脐橙园,景象早已不同。果农们顶着骄阳清淤水池、维护管道,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没人抱怨——看着水流顺着管道流进果园,看着曾经卷曲的脐橙叶慢慢舒展,看着枝头的小果子重新焕发生机,老王的笑容里满是踏实:“没想到‘连心夜会’真能成事!”这份踏实,是“集体管水”带来的安心,更是“邻里同心”带来的温暖。刘修权望着郁郁葱葱的果树感慨:“这哪是调解会?是给民心‘浇水’哩!”是啊,脐橙园需要水,民心更需要“理解之水”“信任之水”“共识之水”——当“争水结”被解开,“同心结”自然就系紧了。
欧营村的故事,从来不是“一次调解的成功”,而是基层治理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草堂镇人大践行的“有事好商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会场搬到农村院坝”的接地气,是“请老党员、老村主任当‘和事佬’”的懂民心,是“逐户听诉求、慢慢梳焦点”的有耐心。它告诉我们,基层治理最难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凝聚共识”;最有效的不是“权力干预”,而是“人心相通”。如今,“连心夜会”的经验正在周边镇村推广,或许在其他的田间地头,也会有这样的夜晚:路灯下,乡亲们围坐一起,从“吵红脸”到“一起想”,让治理的智慧,在晚风里、在果树间,慢慢开出花来。
基层治理的核心,从来不是“管”,而是“连”——连起民心,连起共识,连起大家对好日子的共同期盼。当夏日的晚风再次拂过脐橙园,那舒展的不只是叶片,更是民心;那流淌的不只是灌溉水,更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量。
(评论员 黄翱)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