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守护校园“舌尖安全” 全链条监管与多方共治缺一不可
随着2025年秋季学期全面开启,全国数亿学生重返校园,校园餐饮安全再次成为社会焦点。近年来,尽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但校园食堂异物混入、集体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暴露出全链条监管断点与共治机制薄弱等问题。因此必须构建“源头可溯、过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追”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并形成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堵住风险传导的每一个环节。
校园食品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传导性特征,需建立覆盖食材采购-加工-供应的闭环管理体系。近年多起触目惊心的警示案例,更印证了全链条监管缺失与多方共治缺位的严重后果。例如2024年某县小学食堂腐烂蔬菜事件中,供应商通过伪造检测报告将变质食材送入校园,暴露采购环节的监管真空。此案例深刻表明,当前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若仅停留在“事后查处”层面,忽视任一环节的风险防控,或缺乏任一主体的参与配合,都可能对学生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全链条监管与多方共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针对风险传导的“链条式”特征,解决“如何堵住每个漏洞”的问题;后者着眼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属性,破解“谁来参与监管”的难题。一方面,校园食品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传导性”,单一环节的监管缺失可能引发连锁问题。校园餐饮供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流程,源头食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最终餐食的安全。另一方面,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涉及多个主体,仅靠监管部门“单打独斗”力量有限。学校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若存在“重教学质量、轻后勤管理”的倾向,可能导致食堂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而家长作为学生饮食安全的直接关切者,长期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既无法知晓食材采购渠道,也难以进入食堂监督操作过程,即便发现问题也缺乏有效反馈途径。因此,只有让监管部门、学校、家长、学生形成“专业监管+主体自律+社会监督”的合力,才能织密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
根据《2025年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通知》,需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治理格局。一是推行校园食材“阳光采购”,要求学校通过省级或市级统一采购平台选择供应商,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价与黑名单制度,采购凭证、检测报告等信息需实时上传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二是强化食堂过程管控,学校需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每日检查食材储存温度、烹饪中心温度、餐具消毒效果,并留存记录不少于6个月;三是压实各方责任,将食品安全纳入学校校长绩效考核,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这一政策从源头、过程、责任三个维度构建全链条监管框架,为地方落实监管提供了明确指引。奉节某中学通过家校共治平台,家长可实时查看食材检测报告与后厨操作视频,2025年投诉量同比下降75%。
校园食品安全无小事,开学季的监管更是重中之重。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既不能依赖监管部门的“孤军奋战”,也不能寄希望于学校的“自我约束”,唯有以全链条监管堵住每个风险漏洞——从源头严控食材质量,到过程规范操作流程,再到终端保障餐食安全;以多方共治凝聚治理合力,让每一所学校的食堂都能成为“放心食堂”,让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坚如磐石。
(评论员 朱松)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