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让节俭之风蔚然成风
近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修订,标志着节俭从倡导升级为制度约束。当前反浪费实践虽取得成效,但仍存在形式主义、监管盲区等问题。构建“制度—技术—思想”三位一体的治理闭环,是推动节俭从机关示范走向“全域共践”的关键。
刚性制度:从高压线到标准尺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让“纸上条文”变成“带电的高压线”,才能让“节约”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广西某纪检监察机关创新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差旅费、接待费双审双签,超支自动亮“红牌”、接近限额亮“黄牌”;河南某县纪委监委借助大数据模型,定向归集餐饮发票、公务用车等数据,年内精准捕捉超标准接待预警9条,查实率超55%,让“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无所遁形。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制度执行越刚性,资源浪费越可控,群众获得感越强烈。然而,“刚性”不等于“一刀切”,深圳某中学为用尽预算重复体检,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个别单位“纸面节约”,刻意压缩正常办公开支,反降低工作效率。这提醒我们,制度设计既要严字当头,更要实字托底。在预算管理中,应建立结余资金盘活机制,避免“花不完就浪费”的倒逼效应。
技术赋能:从智能监管到普惠工具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是破解监管难、取证难的“利器”。山东某县推行公务餐改革,搭建“无纸化报销+轨迹追溯”系统,公务人员就餐需提前线上报备,差旅费支出同比下降18%。但技术赋能仍有短板,河南部分公车无GPS监管,存在私用风险;深圳外卖差旅补助等场景尚未数字化监管,导致“小额、分散浪费”难以追踪。中西部因技术不足仍依赖人工检查。要让技术真正成为普惠工具,既需要中央统筹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技术和资金支持;也需要鼓励低成本创新,比如用微信小程序替代复杂系统,用“二维码溯源”简化监管流程,让不同地区都能用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监管技术。
思想自觉:从约束到内化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制度约束和技术监管是外因,干部群众的自身思想自觉才是内在。只有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浪费。在江苏社区电子化议事、喝水自带水杯成常态;广西“公物仓”盘活资产超3000万元。当节约成为习惯,当“过紧日子”成为共识,反浪费就会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践行。但勤俭思想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仍面临后劲不足的挑战。部分单位简化教育为“签承诺书”“看警示片”;某街道曾推出“节俭积分制”,因奖励失效难”;更有少数领导干部仍抱持“官本位”思想,认为花公家钱不算事,甚至在隐蔽场所违规吃喝。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节约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另一方面,可推广“节俭榜样评选”“节约成果公示”等机制,与评优晋升挂钩,让节约者有荣誉、有激励,真正激发内生动力。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涵养节俭新风,既需要制度“硬约束”的保驾护航,也需要技术“巧赋能”的精准发力,更需要思想教育“软实力”的浸润滋养。唯有三者协同,方能实现从“过紧日子”到“俭约新风”的质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评论员 魏时远)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