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混日子”的悖论与破局之道

编辑: 马江望 2025-09-02 10:32:41

当前,“混日子”现象如同职场慢性病,在部分群体中逐渐显现,其本质是个人对生活与工作缺乏方向感与投入度的消极应对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得过且过的时间消耗、责任回避与成长停滞,但需注意与低谷调整期、简单生活追求等健康状态区分,避免概念泛化。‌

有位体制内朋友的抱怨犹在耳边:我年年累得要命,为何提拔名单永远没有我?同事们面面相觑,最终只能安慰道:要不……咱们就混着吧?

可见,“混日子”呈现“被动无奈”与“主动选择”两类典型特征。其成因复杂且相互交织,“混日子”现象需从个人、组织、社会等多维度分析。

也许来自经济与职场压力。低收入群体、创业失败者、再就业困难人员,或个人晋升遥遥无期,都可能产生消极心态,表示“只做分内事,不干分外活”,坦言“努力也难找到一份正经工作,只好熬到退休”,片面理解“奋斗无意义”,不如“混日子”,或“混达标”。

也许还有价值观偏差与能力局限。受“短平快享乐”“功利化思维”影响,个体主动放弃长期职业规划,人生方向摇摆,削弱其归属感与责任感。

也许更有职业倦怠因素。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显示,我国职场人职业倦怠率达35%,其中IT、教育行业超40%。心理压力转化成为逃避现实,内心焦虑、自我怀疑等情绪使人选择“躺平”作为心理防御;部分人脱离实际,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也许组织管理仍存在缺陷。譬如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层级僵化极有可能抑制创新。

“混日子”就像温水煮青蛙,具有三重危害:个人成长停滞;机会被动流失;内心空虚焦虑。

破解之道,需个人、组织、社会形成合力。

个人层面用“微行动”重建动力。每日确定一个小目标,通过“完成清单”积累成就感;来个5分钟启动法,每天说服自己投入5分钟做目标相关事,往往能延续为持续行动;阶梯式目标分解,将大目标拆解为月、周计划,降低执行难度;尝试新体验,减少或限制娱乐时间,置换为运动或学习;重构认知语言,将“我一事无成”改为“我尚未达成”,用暂时性语言替代绝对化否定。

组织层面激活员工主动意识。优化激励机制;培养健康文化;搭建成长通道,帮助其突破能力瓶颈。

社会层面构建支持性环境。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正向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强化教育实用性,培养多功能性技能与抗压能力。

我们要接纳反复性,允许状态波动,重点在于自我持续觉察、反思和调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混日子”看似轻松,实则会逐步侵蚀个人与社会活力;好像是“放过自己”,其实是“浪费人生”。无论是个人选择“微行动”突破惯性,还是组织优化机制、社会完善保障,核心都是让“努力有回报、成长有空间”。别让温水煮了你的青蛙,要让自己成为破浪而出的剑鱼!

(评论员 刘圣宇)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