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二十年“两山”路 重庆把绿水青山酿成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二十载,身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的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机遇叠加下,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发展“双向奔赴”的特色之路。这份“重庆答卷”,不仅鲜活印证了生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更给全国“两山论”落地提供了可学可鉴的实践样本。
生态保护从不是发展的“拦路虎”,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重庆各区县跳出“保护与发展对立”的误区,用“智防+实干”既守牢生态底线,又为产业升级铺路。奉节县靠“AI+无人机”守护长江清水;巫山在石漠化土地上种出富民的“脆李经济”;渝东北百万亩造林让长江干流优良水质率达97.3%……这些举措没有一味“禁堵”,而是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培育拧成一股绳,让“一江碧水”成为最硬核的发展资本,生动诠释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科学之道。
绿色产业的崛起,贵在“量体裁衣”抓特色。重庆不搞“一刀切”转型,而是紧扣山地库区禀赋,让生态优势实打实变成产业胜势。奉节脐橙年产值突破30亿元,成了生态农业的“标杆”;涪陵榨菜远销50国,打造出全产业链的“样板”;武隆旅游占GDP超7%,实现“风景变钱景”;梁平绿色园区走“低耗高效”路线,完成工业转型的“蝶变”。这些产业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带富了百姓、壮大了企业,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证明绿色产业完全能当区域发展的“压舱石”。
破解“护绿不增收”,机制创新是“金钥匙”。生态产品怎么变现,一直是“两山论”落地的难点,重庆的探索给出了答案。璧山与巫溪的“跨区域生态补偿”,让保护者拿到“真金白银”;云阳环湖绿道的“文旅融合”,让生态设施变成“赚钱引擎”。核心在于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分配机制,让生态保护从“政府独担”变成“众人共治”,从“单纯投入”变成“有回报的投资”,为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制度参考。
站在新起点,重庆的“两山”实践既要在“协同”上做深文章,更要在产业、技术、人才等关键领域持续破局,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向更高质量迈进。
在区域协同深化方面,依托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与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的战略契机,重庆需进一步打破地域局限:联合沿线城市升级生态监测平台,实现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深化“三峡一票通游”合作,整合川渝两地生态文旅资源打造精品线路;与四川协同推进“绿色农业带”标准化建设和“新能源产业链”分工协作,让“跳出重庆看重庆”的视野转化为“区域共富”的实效。
在产业融合升级方面,要推动生态优势与产业创新深度耦合。生态农业领域,以奉节脐橙、涪陵榨菜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延伸精深加工链条,开发现有以外的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联动乡村旅游打造“采摘研学+民宿度假”一体化场景,实现“一产接二连三”。生态工业领域,聚焦梁平绿色园区等载体,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并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业环保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让“低耗高效”成为重庆工业的鲜明标签。
在数字化赋能增效方面,需搭建全市统一的“两山”转化数字化平台,整合生态资源台账、产业运营数据、生态产品交易信息等,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同时扩大“AI+生态监测”应用范围,对长江支流、石漠化治理区等关键区域实现全覆盖预警;借助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数字渠道,打响“重庆生态好物”品牌,让脆李、脐橙等特色产品更好地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在人才支撑强化方面,要构建“本土培养+外部引进”的人才保障体系。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增设生态修复、绿色产业管理等专业,定向培养基层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旅企业经营者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提升其生态产业运营能力。同时出台专项政策,吸引生态环保领域专家、绿色技术研发人才来渝创新创业,为“两山”实践注入智力动能。
二十年探索,重庆用事实证明:生态与发展从不是“二选一”,而是“全都要”。从三峡库区“荒坡变果园”到成渝双城“生态共兴”,重庆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锚定国家战略、立足本地特色、坚持机制创新,才能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未来,随着协同发展的深入与产业、技术、人才的多维发力,重庆必将在长江经济带与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续写新篇,为全国贡献更多“重庆智慧”。
(评论员 雷腾)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