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全媒体时代 官媒何为?——官媒的差异化破局与价值坚守

来源: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方历朝 2025-08-25 09:12:39

(作者AI制图)

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人皆可持有的麦克风”,自媒体以碎片化、快节奏、强互动的传播优势抢占舆论场,传统官媒既面临“传播力被稀释”的挑战,也站在“重塑权威价值”的机遇路口。在“人人皆可报道”的竞争中,官媒不能陷入“与自媒体拼流量、比娱乐”的误区,而应立足自身公信力、资源整合力与专业采编力,走出一条“权威为基、创新为翼、服务为本”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既做政策解读的“传声筒”,也做百姓诉求的“连心桥”。

媒体融合新挑战:官媒的“不可替代性”亟待激活

新媒体浪潮下,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愈发明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4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8.47亿,超70%受访者依赖新媒体获取新闻;而2024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进一步指出,自媒体账号数量已突破3亿,其中民生、热点类账号日均产出内容超500万条。这种“全民皆记者”的格局,让官媒面临双重考验。

一方面,自媒体以“秒级响应”“个性化表达”抢占时效窗口,如某突发事件中,现场群众的手机拍摄视频10分钟内传遍全网,而传统官媒的常规报道流程可能滞后1-2小时;另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以“标题党”“情绪化叙事”吸引流量,甚至编造虚假信息,导致舆论场“事实与谣言交织”,官媒的“严肃报道”反而易被贴上“刻板”“滞后”的标签。

但挑战背后,官媒的“不可替代性”同样突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指出:“自媒体的核心优势是‘快’,而官媒的核心优势是‘信’——这种‘信’源于长期积累的公信力、对重大事件的深度介入权,以及对政策、民生议题的专业解读能力,这是个体自媒体难以复制的‘护城河’。”如何激活这一优势,成为官媒破局的关键。

(作者AI制图)

全媒体记者转型:从“技能全能”到“价值全能”

面对竞争,官媒记者的转型不能止步于“会写、会拍、会直播”的技能叠加,而应升级为“能解读、能核实、能服务”的价值型全媒体人才,在三个维度构建差异化能力。

首先以“深度解读”破局“碎片化误导”,做政策的“翻译官”

自媒体擅长“截取片段”,官媒则需擅长“还原全貌”。在政策解读领域,官媒记者应跳出“原文转载”的惯性,用“百姓语言+场景化表达”拆解专业政策。例如,国家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时,某自媒体仅截取“年缴1.2万”的条款制造“缴费压力大”的讨论,而人民日报记者团队则制作“一图读懂+短视频访谈”产品:一边以“每月存1000元,退休多领多少钱”的算账式解读打破认知壁垒,一边联动社保专家直播答疑,最终该系列产品全网转发超200万次,评论区“看懂了”“有安全感”的反馈占比达85%。

这种“解读能力”本质是“政策理解力+受众共情力”的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强调:“全媒体记者的‘全媒素养’,首先是‘政策素养’,能准确把握政策初衷,再用多形态载体转化为公众能感知的内容,这是官媒区别于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以“事实核查”对冲“谣言扩散”,做真相的“过滤器”

突发事件中,自媒体的“抢发”往往伴随“信息误差”,而官媒记者应成为“谣言终结者”。2023年某地“暴雨致地铁进水”传言中,多个自媒体转发“乘客被困”的旧图误导公众,央视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通过“直播连线+多方求证”,对接地铁运营方、现场乘客、应急部门,用实时画面和权威信息澄清“仅个别站点积水,无人员被困”,2小时内覆盖超5000万用户,有效遏制谣言传播。

这种“核查能力”需要官媒记者建立“多信源验证机制”,不仅要深入现场,更要联动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建立“快速响应通道”,在“快”的基础上保证“准”。正如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主编所言:“自媒体比的是‘谁先发声’,我们比的是‘谁的声音更可信’——事实核查不是‘慢半拍’,而是用专业流程守护舆论场的‘清澈’”。

最后以“民生服务”打通“诉求闭环”,做百姓的“连心桥”

自媒体擅长“反映诉求”,官媒则需擅长“推动解决”。官媒记者应从“报道者”转型为“服务者”,将“百姓痛点”转化为“新闻选题+解决方案”。例如,浙江广电“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开设“民生留言板”专栏,记者不仅收集群众反映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菜市场缺公平秤”等问题,更联动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选题-对接-反馈”闭环。2024年一季度,该专栏推动解决民生问题127件,相关报道《加装电梯的“最后100米”如何打通》获省委领导批示,形成“报道推动政策优化”的良性循环。

这种“服务能力”让官媒从“舆论观察者”变为“社会治理参与者”。正如浙江广电记者在采访手记中写道:“当我们把‘群众留言’变成‘问题台账’,把‘新闻报道’变成‘解决清单’,官媒的‘温度’才真正落地,这是自媒体难以做到的‘深度介入’,也是我们的独特价值。”

(作者AI制图)

官媒的创新路径:构建“三维差异化”传播体系

在全媒体竞争中,官媒的生存与成长,核心是构建“自媒体无法复制”的传播体系,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发力。

推动内容创新:聚焦“自媒体做不了”的“硬核领域”。官媒应主动放弃“娱乐化、碎片化”的流量赛道,聚焦自媒体缺乏资源与能力的领域。

做好重大主题深度报道:如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系列,围绕“乡村振兴”推出《驻村书记的“三年答卷”》,记者跟踪10个省份的驻村书记长达3年,用文字、视频、数据可视化呈现“产业帮扶如何落地”,这种“跨区域、长周期”的调查,自媒体因各种限制难以实现。

做强专业领域权威解读:面对“AI伦理”“量子计算”等前沿议题,央视新闻联合中科院打造《科技前沿课》,记者邀请院士走进实验室,用“实验演示+通俗讲解”拆解专业知识,既避免自媒体“科普偏差”,也树立官媒的“专业权威”。

做实突发事件全景记录:2024年某省洪涝灾害中,人民日报记者团队携带无人机、卫星电话深入灾区,不仅直播救援进展,更制作“灾区物资需求地图”,联动公益组织实现“报道-捐赠-分发”的闭环,这种“资源整合型报道”远超自媒体的“单一视角”。

强化传播创新:打造“权威+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官媒的互动不应是“评论区回复”的浅层互动,而应是“让受众参与内容生产”的深度联动。

如“政策互动实验室”:某地推出“个税改革征求意见”专题时,官媒记者设计H5产品《你的个税怎么算》,用户输入收入、专项附加扣除等信息,即可生成“改革前后缴费对比”,还可同步提交“意见建议”,最终10万条有效建议被纳入当地税务部门的政策解读参考。

如“民生故事众筹”:光明日报发起《我的社区变迁》征集,记者筛选网友投稿的老照片、短视频,再深入采访背后的故事,制作成系列纪录片,既让百姓成为“内容主角”,也让官媒报道更接地气。

如“虚拟主播+真人记者”联动:央视新闻推出AI主播“小C”,负责日常新闻播报,而真人记者则聚焦“深度调查”,两者形成“快播报+深解读”的搭配,既提升传播效率,又保留官媒的“人文温度”。

优化机制创新:建立“快速响应+专业保障”的采编体系

应对自媒体的“快节奏”,官媒需优化流程,但不能牺牲“专业性”。成立“突发事件快速采编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建立“24小时待命”的机动小组,配备“文字+摄影+直播”全能记者,接到线索后30分钟内出发,后台编辑则同步准备“多平台分发方案”,实现“现场采集-后台加工-全平台推送”的无缝衔接。

打造“事实核查中心”:联合政府部门、高校、专业机构成立“事实核查联盟”,建立“谣言数据库”,一旦发现热点谣言,记者可快速调取权威信源(如卫健委、气象局数据),1小时内推出“核查报告”,2023年全国官媒事实核查产品平均辟谣效率较自媒体快3倍。

推出“用户需求反馈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阅读、互动数据,定期梳理“受众最关心的10大议题”,如2024年某省官媒通过数据发现“就业帮扶”“养老服务”是用户关注焦点,随即调整选题方向,相关报道阅读量同比提升60%。

未来展望:官媒的“新角色”——舆论场的“定盘星”与社会的“黏合剂”

全媒体时代,官媒的价值不在于“取代自媒体”,而在于“引领舆论方向”“弥补传播短板”。当自媒体追逐“流量热点”时,官媒应坚守“重大议题不缺席”;当自媒体制造“情绪对立”时,官媒应搭建“理性对话平台”;当自媒体满足“信息需求”时,官媒应延伸“服务价值”。

正如中宣部原副部长蔡名照所言:“官媒的全媒体转型,不是‘变身为自媒体’,而是‘以全媒体手段强化官媒属性’,让权威信息更易触达,让百姓诉求更易传递,让社会共识更易凝聚。”未来,随着5G、AI等技术的发展,官媒还可探索“元宇宙新闻”“智能定制化报道”等新形态,但无论形式如何变,“为政府发声、为百姓发声”的初心不能变,“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底线不能破。

在“人人皆可报道”的时代,官媒的真正竞争力,永远是“人们愿意相信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专业,成于创新,归于责任。这既是全媒体记者的立身之本,也是官媒在竞争中永葆活力的核心密码。

评论员 雷腾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