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铭记胜利荣光 蓄养民族精神之魂
朱松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载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用鲜血与不屈写就的历史,始终是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精神坐标。回望胜利之路,不仅是为了缅怀牺牲的先烈、致敬抗争的勇气,更是为了从历史的淬炼中汲取力量,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长、生生不息。
胜利的底色:民族精神的淬火重生
1945年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迸发出的精神伟力的必然结果。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到“七七”事变后的全民族觉醒,四万万同胞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地域,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筑起了血肉长城。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腹内只剩草根树皮仍高呼“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赵尚志带着满身伤痕驰骋林海雪原,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亲率部队冲锋陷阵直至壮烈殉国……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爱国主义从一种朴素情感升华为全民共赴的精神旗帜。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奋勇杀敌,更体现在后方的坚韧坚守。科学家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科研,为民族复兴储备智力;教育家们在战火中开办学校,让知识的火种照亮未来;普通百姓节衣缩食支援前线,用点滴力量汇聚成抗战洪流。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始终保持着对光明的向往,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全面淬火——它让涣散的民族意识凝聚成钢铁般的集体意志,让沉睡的民族自信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实践力量。
历史的启示:民族精神的时代滋养
80年过去,战争的创伤逐渐愈合,但历史留下的启示从未过时。民族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需要在时代语境中不断蓄养的“活的灵魂”。抗战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但它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是在国家需要时的挺身而出,是在民族发展中的担当作为。 在新时代,蓄养民族精神,首先要守住“铭记”的底线。当下,一些人试图淡化历史、美化侵略,甚至对英雄烈士进行污蔑诋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背叛,更是对民族精神根基的动摇。我们铭记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才能更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铭记无数先烈的牺牲,才能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全民族团结的力量,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识。每年的胜利纪念日,各地举行的纪念活动、学校开展的历史教育、媒体传播的英雄故事,都是在为民族精神注入“记忆的养分”,让年轻一代在历史的认知中建立起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蓄养民族精神,更要在实践中“生长”。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是在救亡图存的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今天的民族精神,也必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丰富。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抗洪精神”,从“抗疫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这些新时代的精神标识,都是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呈现。当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为芯片技术突破熬白了头,当戍边战士在高原雪山用青春守护国土,当青年志愿者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他们都在用行动续写着民族精神的新篇章。这种在实践中生长的精神,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鲜活度,才能真正成为激励民族前行的动力。
未来的召唤:民族精神的永续传承
站在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科技竞争、文化较量日趋激烈,这些都在考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韧性。 蓄养民族精神,要注重“代际传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让他们了解抗战历史、崇尚英雄精神,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要创新教育方式——通过红色旅游让历史场景“可感”,通过影视创作让英雄形象“可近”,通过实践活动让精神内涵“可学”。当年轻人在抗战纪念馆里看到先烈用过的步枪,在英雄故事中体会到“舍生取义”的价值,民族精神就会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蓄养民族精神,更要具备“开放视野”。抗战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与世界人民的正义力量相互激荡。今天,我们倡导的民族精神,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大国精神”——既坚守民族立场,又具备世界眼光;既传承自身文化基因,又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让民族精神既有“根”的深沉,又有“翼”的广阔。
80年前的胜利,是民族精神的丰碑;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为民族精神添砖加瓦。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发扬抗战精神、为祖国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坐标。在实验室里,以“打破卡脖子”的韧劲攻克技术难关,是对当年科学家“为民族铸盾”精神的延续;在乡村田野间,用知识与汗水助力产业振兴,是对当年民众“支援前线、共赴国难”担当的传承;在国际舞台上,以自信从容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是对民族精神“开放而不盲从”品格的践行。年轻人的青春赛道或许不同,但只要怀揣“强国有我”的信念,把个人理想嵌入时代使命——或是在基层岗位上默默坚守,或是在创新领域勇敢突破,或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就是在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抗战精神的当代意义。青春的力量,从来都是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当每一份青春的微光汇聚成炬,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民族精神有“源”可溯;立足当下,是为了让民族精神有“壤”可生;面向未来,是为了让民族精神有“力”可发。历史的精神财富将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力量,让民族精神在时代的风雨中愈发强健,指引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