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时节野菜香
黎月香
三伏天到了,天气热得像蒸笼,空气里濡湿,一丝风也没有,人坐在树荫下也觉得沁出细汗。村里老人总念叨“伏天有三青——马齿菜、薄荷叶儿、丝瓜尖儿”,说是顺天时的活法。这时候,地里的庄稼蔫头耷脑,可这些野菜却格外精神。
寻野菜是门学问,需得赶早趁凉。清晨,露水还没散,我跟着奶奶去村外的田埂上。太阳还没晒得厉害,草叶上的露珠沉甸甸压弯草叶。奶奶弯着腰,眼睛如鹰一般,不一会儿就在豆地边寻到了马齿菜。这野菜叶子肥厚,油绿油绿的,似涂了一层蜡,一簇簇铺在地里。掐断茎叶时,汁水溅出,酸味儿混着泥土腥气直冲鼻尖。
“马齿菜贴地长,是穷人的护心菜。”奶奶念叨着。她说,这菜晒干了能存,鲜吃最好,焯了水,拌上蒜末、醋和香油,又酸又香,吃着解腻。这马齿菜呀,就是老天爷赏的泻心火的良药。
再往坡上走,一股清凉的香气钻进鼻子,是薄荷。它长在背阴的沟渠边,叶子小小的,边缘带着锯齿。指尖搓揉叶片,凉意宛若小银针刺进毛孔,能把三伏天的燥热都赶跑几分。奶奶采些嫩尖,带回家,有时泡水喝,有时切碎了拌进凉面里,吸溜一口,从喉咙凉到肚子里。这薄荷,醒脾透郁,消暑利湿,是伏天里难得的清凉。
最费功夫的是摘丝瓜尖。要趁藤蔓还嫩,摘那最顶上卷曲的嫩芽和带着绒毛的小叶子。这活儿得有耐心,得一根根藤蔓找过去。摘回来的丝瓜尖,用开水一焯,碧绿鲜嫩,或是凉拌,脆生生的,或是清炒,带着一股子清甜。奶奶常说:“春吃芽,夏吃叶。”这丝瓜尖儿,涤荡浊气,润肠通便,吃的就是个鲜劲儿。
回家的路上,奶奶撩起衣襟擦汗,篮里的野菜跟着步子一颠一颠。她说,早年光景里,这些野菜是应时的补给,如今反倒稀罕起这些野味来,图的是个新鲜,图的是这份来自土地的本真滋味。晚上,饭桌上多了几味野菜,一家人围坐着,就着稀饭,吃得津津有味。那马齿菜的酸香,薄荷的清凉,丝瓜尖的鲜嫩,混着蒜醋的辛香,在闷热的伏天里,竟吃出了一丝难得的清爽和满足。
三伏的野菜香,是草木与土地酝酿的清凉帖。当马齿菜的酸香在齿间流转,薄荷的清气穿喉而过,丝瓜尖的鲜嫩在舌尖绽放,便懂得人间的清凉,原不必远求。这些泥土里长出的馈赠,带着阳光晒不透的倔强,雨露洗不褪的本真,在蝉鸣声声的午后,在炊烟袅袅的灶台边,将我们与土地的故事,悄悄写进味蕾的记忆里。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