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筑牢暑期防溺水“安全网”: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守护”的治理进阶
评论员 雷腾
夏日暑气蒸腾,孩子们奔向水边的脚步里藏着天性的雀跃,可溺水这枚“隐形炸弹”,却总在此时悄然拉响引信。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溺水是我国0-17岁儿童伤害死亡的“头号杀手”,暑期更是高危期——仅每年7-8月,儿童溺水死亡案例就占全年的60%以上。当“看护空档期”撞上“亲水本能”,防溺水从来不是简单的“禁止令”,而是对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需要从“被动堵险”转向“主动筑防”的系统变革。
以“赋能”破“禁绝”:让安全认知成为孩子的“隐形铠甲”
不少家长仍将“别去水边”当作防溺水的“万能公式”,可孩子对水的好奇是天性——就像浙江一位基层教师说的:“你越说‘不能’,他越想‘试试’,不如教会他‘怎么试才安全’。”这恰恰点出关键:防溺水的核心不是切断需求,而是给需求装上“安全阀门”。
学校教育需打破“汛期突击宣讲”的惯性。不妨将防溺水纳入常态化课程体系:低年级通过情景模拟、动画短片讲清“野塘为何危险”“同伴落水别盲目施救”;高年级联合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开展“沉浸式自救演练”——比如在浅水池模拟“抽筋漂浮”“借物求生”,让孩子亲手摸到“泡沫板能承重”“仰漂能省体力”的真实体验,比十次说教更有效。江苏部分学校已将游泳技能纳入体育必修学分,数据显示,这些学校的学生溺水风险较周边低40%,这正是“赋能教育”的说服力。
家庭则要补上“监护能力课”。隔代看护的祖辈常陷入“孩子在视线内就安全”的误区,却不知“转身拿个东西的30秒,就可能出意外”。社区可针对性开展“看护技能公益培训”,教祖辈用“三人结伴看护法”(几个家庭轮流盯孩子)、“水域安全清单”(提前圈出周边危险水域)填补空档;双职工家庭也可对接“学校延时托管+社区公益夏令营”的衔接服务,让“没时间管”不再成为监护缺位的借口。
以“供给”解“困境”:让安全空间接住孩子的“亲水需求”
农村孩子为何总往野塘跑?安徽某村支书的观察很扎心:“村里就一个老池塘,没护栏没警示,可孩子要避暑,除了这还能去哪?”城市的问题则是“泳池挤破头”——某社区泳池暑期日均接待300人,远超“每25人配1救生员”的标准,安全系数自然打折扣。这本质上是“亲水需求”与“安全供给”的错位。
治理需跟着问题走。农村可推行“危险水域网格化治理”:由村委会牵头,给每片池塘、河沟配上“网格员”,每周排查防护网是否破损、警示牌是否清晰;江苏高邮试点“村级公益泳池”,政府补贴建200平米浅水池,配2名持证救生员,暑期免费开放,当地野水域孩子聚集量下降70%,证明“有处可去”比“不准去”更管用。
城市要做足“资源盘活”文章。教育部门可推动学校泳池暑期向社区开放,财政给予运营补贴——上海部分区已这么做,某中学泳池暑期开放后,周边社区儿童野泳投诉量降了60%;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开设“10元公益游泳课”的场馆给予税收优惠,让“安全亲水”不再是“高消费”。当孩子能在有救生员的泳池里撒欢,谁还会冒风险钻野塘?
以“协同”筑“防线”:让全民参与成为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夏天,浙江某村的“河边守望队”火了:村民自发排班,每天傍晚在村口河道巡逻,看到孩子玩水就喊一声、送回家;村微信群里,谁家孩子没按时到家,邻里都会帮忙留意。这种“全村管孩子”的默契,恰是防溺水最生动的“社会防线”。
各方力量需找对发力点。媒体要少些“悲剧新闻连播”的焦虑渲染,多做“实用指南拆解”——比如制作“3分钟教孩子记牢防溺水口诀”短视频,针对家长推出“看护误区清单”;企业可探索“技术赋能”,像某科技公司研发的儿童智能手环,进入水域5米内就会自动向家长手机发预警,试点地区已成功避免3起险情;每个公民更要存“举手之劳”的意识:看到野水域有孩子玩水,递句“这里危险,去那边泳池更安全”;遇到有人溺水,先喊人、再抛救生圈,科学施救比盲目下水更有价值。
孩子的笑声该是暑期最清亮的音符,而守护这笑声,需要教育有“授人以渔”的智慧,设施有“按需供给”的温度,社会有“人人尽责”的默契。少些“出事再追责”的后知后觉,多些“提前筑防线”的未雨绸缪,让每片水域都成为风景,而非隐患——这才是对生命最郑重的呵护。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