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以青春自强之姿 铸强国复兴之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3500万同胞的牺牲换来了民族独立的曙光,被殖民半个世纪的台湾重回祖国怀抱。那段浸透血与火的历史,不仅镌刻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更淬炼出“自强不息”的民族魂。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新时代青年当以史为鉴,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续写自强篇章,让个人成长与国家强盛同频共振。
工作中淬硬“担当之肩” 以实干续接奋斗火种
抗战时期,无数青年怀揣“工业救国”“科技救国”理想,在西南联大的茅草屋里演算公式,在兵工厂的硝烟中打磨武器——他们用实干对抗侵略者的铁蹄,用专业守护民族的希望。今天的青年,虽身处和平年代,却同样肩负着“强国必先强业”的使命。
这份使命,在于“干一行精一行”的执着。“大国工匠”徐立平在火药微整形岗位上坚守30年,用0.5毫米的精度守护导弹飞天梦,他的专注,恰是对当年兵工厂青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传承。无论是芯片研发工程师在实验室里与“卡脖子”难题死磕,还是乡村教师在山村里用粉笔书写教育扶贫的答卷,青年的岗位虽异,那份“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担当,与抗战时期青年“岗位即战场”的信念一脉相承。
这份使命,更在于“破一局开新局”的勇毅。抗战时期,青年科学家们在封锁中自主研发雷达、提炼汽油,用创新打破敌人的技术围堵;如今,“90后”航天团队让“嫦娥”探月、“天问”落火,“00后”创业者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新赛道,他们的突破,正是对先辈“绝境中求生机”的创新精神的最好回应。青年唯有以“闯”的劲头突破思维定势,以“创”的智慧破解发展难题,才能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让产业强国的根基更牢固。
生活中厚植“家国之怀” 以行动传承民族大义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同胞身着传统服饰走上街头,用闽南语高呼“祖国万岁”,那是血脉相连的深情迸发。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觉担当。
它体现在“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里。疫情期间,2.8万名青年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他们脸上的勒痕与当年救护伤员的战地护士何其相似;凉山森林火灾中,年轻消防员逆火而行的背影,让人想起抗战时“向死而生”的青年战士。当个人生活与社会需求相遇时,青年的挺身而出,正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当代诠释。
它更体现在“促交融共守望”的自觉中。80年来,台湾青年跨海求学、大陆青年赴台交流,从两岸学子共祭黄帝陵到青年创客联手开发文创产品,他们用青春对话消弭隔阂,用共同记忆筑牢认同。正如抗战时期两岸同胞同唱《义勇军进行曲》,今天的青年更应在文化互鉴中厚植“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让民族大义在代际传承中愈发清晰。
学习中锻造“破壁之能” 以新知回应时代之问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敌机轰炸的间隙研读物理、生物、历史——他们知道,唯有掌握真才实学,才能打破民族危亡的困局。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竞争、文化博弈日趋激烈,青年的学习,从来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乎国家“破局”能力的“国事”。
这份学习,要带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追问。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提炼青蒿素,她的探索,与当年范文澜在油灯下撰写《中国通史》以唤醒民族自信的努力,本质上都是对“如何用知识救国”的回答。青年在实验室里钻研“卡脖子”技术,在古籍中挖掘传统文化密码,都是在用求知欲破解“我们能为国家做什么”的时代之问。
这份学习,更要带着“知行合一”的自觉。当年,青年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游击战的策略、生产自救的方案;今天,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用农学知识改良土壤,在社区治理中用社会学理论化解矛盾,让知识在实践中长出“牙齿”。这种“为用而学”的导向,恰是对“学以致用救亡图存”的精神接续。
八十年前,青年们用血肉之躯回答“民族救亡之问”;八十年后,青年们要用自强之姿回答“民族复兴之问”。从抗战胜利到台湾光复,历史早已证明:个人的自强,是国家强大的基石;民族的团结,是复兴路上的底气。新时代青年唯有把“自强不息”刻进骨髓——在工作中淬炼硬本领,在生活中厚植家国情,在学习中锻造真本事,才能让先辈用牺牲换来的和平绽放更绚烂的光彩,让中华民族以更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评论员 雷腾 )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