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瞿塘峡的“基层答案”

编辑: 李蕾 2025-08-01 16:22:54

当晨曦初照瞿塘峡,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三峡之巅,我总会驻足凝望,心潮澎湃。人们常问我的家乡在哪里?我总是自豪地回答:“拿出十元人民币,背面的壮丽风景——瞿塘峡,就在我的家乡——重庆奉节。”

这座千年诗城,因“刘备托孤”举世闻名,名字里镌刻着“奉公守节”的精神密码。每当我穿行于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发展活力的土地上,我总会不自觉地叩问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面对乡村振兴的考题、群众期盼的目光、时代发展的浪潮,我们的答案究竟在哪里?

一把藤椅,一段初心

前不久,我有幸前往河南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在馆内,有一把令人动容的旧藤椅,它已经陈旧斑驳,边缘处还有一个又一个补丁。站在这把藤椅前,我仿佛看到了1962年焦裕禄初到兰考时的场景:黄沙漫天,盐碱肆虐。春天,风沙吹坏庄稼;秋天,水患毁掉收成。那一年,兰考粮食产量跌至谷底,百姓生活艰难至极。

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防沙治丘斗争。他患有严重肝病,却依然没日没夜地工作。焦裕禄的女儿曾这样回忆道:“父亲有一把小小的刷子,一头顶着自己疼痛的肝部,一头顶着藤椅写文件。藤椅被顶破了就补一补,补好了,还是会顶破。有时,连这把刷子都顶不住的时候,父亲就会顺着藤椅蹲在地上。我的父亲可是一个很高大的人啊,却因为病痛蜷缩成了一团。”正是在这把藤椅上,焦裕禄写下了“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铿锵誓言。

为什么焦裕禄能做到“两袖清风来去”,却让人民群众念念不忘?为什么乘凉于焦桐树下,会感到如此的清凉?答案一定是“奉公守节”赋予心中的那一缕清风吧,把“公”字刻在心头,把“节”字落到行动,用一身正气换百姓一句“靠谱”。

脚印如歌,实干争先

在奉节这片土地上,同样有无数基层工作者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他们的答案。“中国好人”张正燕,三十年如一日守护公路的“坦途”;“感动奉节十大人物”文金平,用智慧与坚守让家乡“弃煤”“启美”;老党员朱绍巩,退而不休余热生辉服务地方发展。

而我,也和同事们一起,在基层寻找属于我的答案。记得有一次去帮助一位脱贫户办理医疗报销,暴雨初歇,山路如泥浆般湿滑,好不容易见到这位脱贫户时,我们已是满身泥泞。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声音颤抖地说:“孩子,你们踏着这泥路来帮我,压在心里半年的愁事总算是解决了,比亲儿女还贴心啊!”她粗糙的手紧握着我,那一刻,我心中的答案无比坚定:再远的路,再深的沟,也要走进群众心里,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奉节,已经大踏步赶上“高铁时代”,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农技推广员扎根田间,手把手教农户科学种植;干部深入电商直播间,为特色农产品代言;文旅专班的同志们蹲点景区,持续优化游客体验。瞧,昔日“石头缝里种希望”的脐橙树,如今已是“一棵树致富30万人”,“重庆宝贝·奉节脐橙”不断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夔州肉兔”跃居全国前列,千万产能积厚成势;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提档升级,“徒步三峡之巅”活动更是“火爆出圈”,这一章章、一幕幕,正是“奉公守节,实干争先”最生动的诠释。

初心如磐,答案在心

从兰考的沙丘到奉节的脐橙园,从昔日攻坚的山路到今日振兴的直播间,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到“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再到“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我深刻体会到,我寻找的答案从来不是虚无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沾满泥土的脚印,是深夜办公室的灯光,是与群众握手时的温度,是产业园区里的机器轰鸣……我终于明白,答案早已写在了三峡岸边,那就是——把“奉公守节”刻进血脉,把“实干争先”写成行动,一笔一画、一步一履绘就共同富裕美好图景。

同志们,如果说,重庆的365天,是由两条大江开启的,那么奉节的每一天,当是由瞿塘峡的日出开启的,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立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让我们把“奉公守节”内化于心,将“实干争先”外化于行,用忠诚与担当、汗水与智慧,在这片充满诗意与活力的土地上,共同书写新时代奉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崭新篇章!

(甲高镇 郭俞宏)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