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险而行 以智破局:智能升降标点亮瞿塘“险中险”

来源: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方历朝 2025-08-01 16:08:06

瞿塘峡夔门。

瞿塘峡,作为长江三峡之首,以“雄、奇、险”闻名于世。其两岸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垂直90度的崖壁拔地而起,自古便是航运咽喉之地,也因复杂地形与恶劣环境成为长江航道维护的“险中险”。当盛夏的烈日将这片绝壁炙烤至60摄氏度,长江万州航道处的施工队员们以血肉之躯直面“空中险境”,在毒蜂盘踞、猴群袭扰的绝境中,将智能升降航标稳稳嵌入崖壁。这不仅是长江航道智能化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更彰显了航道人“向险而行、以智破局”的担当,为这条黄金水道注入了科技与勇气交织的人文温度。

天险重重:瞿塘峡的“三重考验”

瞿塘峡的施工环境,堪称自然与生态的“极限考场”。垂直90度的崖壁无任何缓冲坡度,岩石表层经亿万年风化形成密布的裂缝,既暗藏落石风险,又成为毒蜂、毒虫的天然巢穴。夏季持续的极端高温更让这片绝壁化身“巨型烙铁”——正午时分,阳光直射下的岩石表面温度可突破60摄氏度,空气热浪裹挟着岩壁的灼热气息,形成足以扭曲视线的“高温屏障”。生态威胁同样不容小觑。崖壁深处的毒蜂群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其毒液可导致人体出现过敏反应甚至休克;而活跃于山林间的猴群,虽看似灵动,却常以啃咬线缆、投掷石块的方式干扰施工,对设备与人员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此外,瞿塘峡水域水流湍急,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可达数十米,传统航标因固定高度难以适应水位波动,极易导致行轮视线受阻,埋下航行安全隐患。

面对这“地形险峻、高温炙烤、生物袭扰”的三重考验,长江万州航道处深知:要在瞿塘峡绝壁安装智能航标,不仅需要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更要攻克生态环境的重重壁垒。这场攻坚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向不可能宣战”的突围。

工作人员在崖壁上施工。

科学擘画:在“天险”中开辟生路

为破解瞿塘峡施工难题,长江万州航道处组建了由地质专家、航道工程师、生态学者组成的专项团队,耗时三个月开展前期调研与方案推演,以科学思维为“绝境”寻找出路。

地形研判是首要突破点。团队运用无人机进行全崖壁三维建模,累计飞行300余架次,获取高清影像数据10万余张,精准标注出崖壁的裂缝分布、岩石强度薄弱点及可攀援路径。通过BIM技术模拟施工全过程,反复测算绳索固定点的承重极限、人员作业的安全半径,最终确定了“分段作业、多点锚固”的施工方案,将90度绝壁分解为若干个可操作的作业单元。装备改造紧随其后。针对高温环境下设备易失效的问题,团队对升降标核心部件进行耐高温处理,选用可承受7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特种电缆与传感器;为抵御猴群啃咬线缆这一特殊挑战,联合科研机构定制了含防啃咬添加剂的高分子保护套,经多次动物模拟试验验证,可有效避免线缆被破坏。同时,为施工人员配备的防护服采用新型降温面料,内置冰袋夹层,在高温环境下可延长有效作业时间达1.5小时。生物防护方案更显细节考量。通过生态学者对崖壁毒蜂习性的研究,团队掌握了其活动规律——每日早晚为活跃期,正午因高温进入休眠状态。据此制定了“错峰作业”计划,将核心施工环节安排在正午时段;同时配备专用防蜂服、驱虫药剂及应急医疗包,在崖壁关键位置设置驱蜂装置,构建起“主动规避+被动防护”的双重生物安全网。

这套“地形研判+装备改造+生物防护”的三重方案,如同为施工团队配备了“导航系统”与“防护铠甲”,让看似不可能的施工路径逐渐清晰,为后续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绝壁攻坚:以血肉之躯对抗极限“烤”验

施工当日,瞿塘峡迎来了入夏以来最强高温天气,晴空万里无云,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在崖壁之上。清晨6时,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岩壁上时,温度计已显示35摄氏度;到上午10时,岩石表面温度突破50摄氏度;正午时分,高温达到顶峰,直逼60摄氏度。站在崖底仰望,绝壁如同被点燃的巨墙,热浪滚滚而上,连空气都仿佛在灼烧。施工人员的攻坚之战,就在这样的“烤”验中拉开序幕。

他们身着厚重的防护装备,背负近20公斤的施工器材,沿着预先标注的路径向崖壁高处攀爬。滚烫的岩壁透过手套传来灼痛感,汗水从额角滑落,滴在岩石上瞬间蒸发,留下微小的白痕;工装被汗水浸透后,在高温下迅速蒸腾,背部、肩部析出层层盐霜,如同覆盖了一层细密的“铠甲”。

“每向上攀爬一米,都像在与岩壁‘角力’。”现场施工负责人回忆道。崖壁的裂缝处不时有热浪喷涌而出,让人呼吸困难;部分路段需借助岩钉悬空作业,脚下是百米深渊,身旁是灼热岩壁,稍有不慎便会陷入险境。但施工人员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节奏,按照既定方案步步为营——先固定绳索锚固点,再铺设防护线缆,最后安装航标基座,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有力。环境的考验远未结束。午后,岩缝中蛰伏的毒蜂被施工动静惊扰,开始集群袭扰。“嗡鸣声从岩壁深处传来时,大家立刻停下手中活计,按预案蹲下身子,用防护面罩遮挡头部。”一名施工人员说。经过数分钟的对峙,驱蜂装置发出的特定频率声波起效,蜂群逐渐退去。而远处山林中的猴群也不甘示弱,不时向崖壁投掷石块,碎石撞击岩壁的“噼啪”声与施工器械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更添紧张气氛。为应对生物威胁,团队早已布下“防护网”: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隔离带,安排专人手持驱猴器械值守,通过声光威慑阻止猴群靠近;同时,每名施工人员都配备了防刺手套、防虫喷剂,确保在遭遇突发情况时能第一时间防护。正是这套“人盯死守”的防护策略,让施工在极端环境中始终保持稳步推进。

当夕阳为瞿塘峡镀上一层金色,最后一名施工人员沿着绳索回到地面时,所有人的工装上都已结满盐霜,手掌被磨出的血泡与岩壁的擦痕交织在一起。但此刻,无人顾及疲惫——绝壁之上,智能升降航标的基座已稳稳嵌入岩石,这场与高温、天险、生物威胁的较量,首战告捷。

绝壁上嵌入“悬崖哨兵”。

智能守护:科技为黄金水道筑牢防线

经过连续数日的调试,嵌入瞿塘峡绝壁的智能升降航标正式投入运行。这座高约1.5米的金属装置,如同“悬崖上的哨兵”,时刻守护着过往船舶的安全。其核心功能在于“自适应调节”。航标内置的水位传感器可实时监测长江水位变化,当水位波动超过30厘米时,驱动系统会自动启动,通过液压装置调整航标高度,确保其始终处于行轮可见的最佳位置。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航标因水位变化导致的“看得见时用不上,用得上时看不见”的难题,尤其在瞿塘峡这样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的区域,作用更为显著。同时,航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环境传感器构成了“立体监测网”。摄像头可360度旋转,实时回传崖壁周边水域的影像,不仅能捕捉过往船舶的航行状态,还能监测是否有落石、漂浮物等隐患;水质传感器则持续采集水温、流速、浑浊度等数据,为航道调度提供科学依据。这些信息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长江万州航道处调度中心,让工作人员在屏幕前即可“俯瞰”瞿塘峡水域全貌,实现了从“人工巡查”到“智能值守”的跨越。

“以前瞿塘峡段需要每天安排巡逻艇巡查,遇到恶劣天气就只能暂停,现在有了智能航标,24小时监测不中断,船舶航行更安心了。”长期在长江上航行的船长王师傅感慨道。数据显示,智能升降航标投入使用后,瞿塘峡水域船舶通行效率提升15%,突发险情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安全系数显著提高。

精神传承:在“向险而行”中书写担当

瞿塘峡绝壁上的这场“高温之战”,只是长江航道智能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无人机巡航替代人工徒步巡查,到智能航标网覆盖重点水域,再到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航道模型,长江航道正以“科技突围”的姿态,破解着一个个“险中险”“难中难”。而在这背后,是一代代航道人“向险而行”的精神传承。他们中,有在零下20度的寒冬里破冰除险的养护工,有在洪水围困中坚守航标的值守员,有在绝壁深谷中架设线缆的施工队……正如长江万州航道处负责人所说:“长江航道的每一次升级,都离不开航道人手掌磨出的茧子、被汗水泡皱的指尖。”

如今,当智能升降航标在瞿塘峡绝壁上闪烁着警示灯光,当调度中心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航道数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这种精神,是面对天险时的智慧与坚韧,是守护安全时的责任与担当,是拥抱科技时的创新与突破。

瞿塘峡的涛声依旧,而绝壁上的智能航标已成为新的风景。它不仅点亮了长江航道的“险中险”,更照亮了黄金水道的未来——在科技与勇气的双重护航下,这条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江河,正以更安全、更高效的姿态,奔向更远的远方。

(全媒体记者 朱松 通讯员 毛文峰 黄波)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