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以“七上八下”心态筑牢“七下八上”红色堤坝
“七下八上”(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的汛期,是自然规律写就的年度大考,“七上八下”的警觉与担当,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灾害较量的战役中,每一场暴雨都是对初心的叩问,每一次洪峰都是对能力的检验,每一处险情都是对党性的淬炼。广大党员干部需高度警觉、周密部署,闻“汛”而动、快速响应,以“七上八下”心态筑牢“七下八上”红色堤坝,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化作“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才能在这场年度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人民群众在汛期真正感到安心。
“七上八下”是回应“人民生命高于天”的政治责任,容不得半点侥幸。防汛救灾的第一准则是“人民生命安全”。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中,某镇因上游洪水突发、通讯中断,3万多名群众一度失联。正是当地党员干部提前48小时预判风险、冒雨转移安置,才将伤亡降至最低;而反观某地曾因干部对“小流量洪水”麻痹大意,未及时组织低洼区群众撤离,最终导致房屋被淹、人员遇险的悲剧。这正反两面的案例深刻说明,防汛不是“狼来了”的游戏,灾害的发生往往只在一瞬间,党员干部若存“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心态、“等靠要”的观望心态,就可能错过转移群众的“黄金72小时”,让“小险”演变为“大灾”。“七上八下”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时时放心不下”刻进骨髓,下雨前要像“扫雷兵”一样对地质灾害点、老旧小区、地下车库等重点区域反复排查;下雨时,要像“守夜人”一样盯着水位、雨量数据,宁可“小题大做”、不可“按部就班”陷入经验主义的陷阱;雨停后,更要核查好灾情、安抚好群众。
“七上八下”是锤炼“统筹治理硬本领”的实践考场,绕不开实战检验。防汛救灾是一场系统战,涉及气象预警、工程调度、物资调配、群众转移、灾后重建等多个环节,任何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导致全局被动。2023年京津冀防汛期间,某乡镇干部因未及时与水利部门共享雨情数据,导致下游村庄未能提前启动排涝设备,短暂出现内涝;而河北省某区党员干部建立“气象-水利-应急”三方联动机制,通过实时共享雷达图、水位监测数据,精准调度水库泄洪,成功避免了3个乡镇被淹。这组对比揭示,防汛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需要党员干部跳出“一亩三分地”,以“一盘棋”思维打通信息壁垒、整合资源力量。“七上八下”的关键是将“纸上的预案”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它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当“指挥员”又会当“战斗员”,既要熟悉辖区内的风险点、避难点、物资储备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又要能在突发状况下快速决策。比如面对堤坝管涌时,能第一时间判断是“反滤压渗”还是“封堵加固”;面对群众不愿撤离时,能用“方言土话”讲清利害、用“现身说法”消除顾虑。
“七上八下”是厚植“党群鱼水情”的情感纽带,丢不得半分温差。防汛救灾是最能检验党群关系的“试金石”。1998年长江抗洪中,解放军和党员干部用身体筑起“人墙”,喊出“人在堤在”的誓言,让群众看到了“党员就是关键时刻顶得上的人”;2020年江西鄱阳湖防汛时,党员干部组成“代买团”,为被困群众采购药品、奶粉,用“跑腿服务”温暖了人心。这些场景之所以被铭记,是因为党员干部用“跟我上”的行动代替了“给我上”的命令,用“共进退”的姿态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反之,若党员干部在防汛中“只挂帅不出征”“只发令不落实”,甚至对群众诉求“打官腔”“踢皮球”,就会寒了人心。防汛救灾中的每一次“用心”,都是在群众心中“存款”;每一次“走心”,都是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七上八下”的心态,本质上是对群众的“共情力”,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把群众的“安危冷暖”当作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
“七下八上”的汛期终会过去,但“七上八下”的为民情怀不能褪色。对党员干部而言,防汛不仅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更是一堂“初心课”“能力课”“党性课”。只有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投身防汛一线,才能在风雨中站稳“人民立场”,在考验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实践中厚植“鱼水深情”。
(评论员 魏时远)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