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橙新语】驻村轮换:在接力中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密码
评论员 雷腾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也是新老交替轮换的一年,各地驻村轮换工作正如火如荼。而这场看似寻常的人员更替,实则是破解乡村振兴密码的关键转场——唯有将责任传承深植于土地肌理,让新老智慧在碰撞中发酵,才能真正激活乡村自我发展的“基因链”。
一、从“输血”到“造血”:乡村振兴的破局之路
过去五年,驻村工作队用双脚丈量出乡村振兴的坚实路基。在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12个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串联起25公里产业路,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增长到156万元;重庆武隆区仙女山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巴渝风格民宿集群,吸引重庆主城“新村民”带来年均2.1万元的人均收入增长。这些案例印证着: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通过产业重构、人才培育、文化唤醒,让乡村重新获得自我生长的能力。
中央最新政策明确提出“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这恰是对“造血式振兴”的制度回应。正如某专家所言,乡村的核心价值在于三大功能:农产品供给的“粮库”、生态保护的“绿肺”、文化传承的“基因库”。当驻村工作队帮助仙女山村建立起高山有机蔬菜种植标准体系,当华溪村的中药材基地培育出黄连、黄精等12个特色产业品牌,这些实践正在重塑乡村的价值坐标系。
二、轮换中的“暗礁”:责任传承的三大陷阱
然而,现实中的驻村轮换常陷入三大误区。其一是“数据交接”替代“情感传承”,某县曾出现新队员对着27本民情日记却叫不出村民名字的尴尬;其二是“项目断裂”消解“发展韧性”,重庆某县某村新队员推翻老队员培育三年的蜂蜜合作社,另起炉灶发展猕猴桃种植,导致蜂箱闲置、技术荒废;其三是“镀金思维”侵蚀“扎根意识”,个别干部将驻村视为晋升跳板,留下半截子工程。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将驻村工作简化为“任期任务”而非“历史责任”。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决定了真正的经验藏在春耕时的土壤湿度里,在夏夜纳凉时的家长里短中,在调解宅基地纠纷的“土办法”中。正如某老队员的民情日记写着:“李大爷家的腌菜坛子比政策文件更能打开心门”,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承,远非标准化流程所能涵盖。
三、责任传承的“三重境界”:从接棒到共生
真正的责任传承需要突破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根系交接”,重庆某镇推行的“双轨交接制”颇具启发:既要在办公室完成产业台账、矛盾清单的“案头交接”,更要在田间地头进行“土壤特性讲解”“关键人物画像”的“田间交接”。第二重是“共生过渡期”,重庆某县设置的两个月“双驻期”成效显著,新老队员联合推进的“直播助农”项目,让老队员的“村民话术”与新队员的“流量逻辑”碰撞出月销15万斤脆李的佳绩。第三重是“长效考核”,将“是否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纳入核心指标,如重庆酉阳某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培育出32个本土带货能手,使乡村振兴的火种生生不息。
数字技术的介入正在重塑传承方式。重庆某乡镇的“数字乡村系统”通过89个基础网格,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周期从7天缩短至24小时。这种“老办法+新技术”的融合,恰如老队员在直播间用方言吆喝,新队员同步进行数据分析,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共舞。
四、振兴的本质:激活乡村的“生命共同体”
乡村振兴的终极密码,藏在“生命共同体”的深层逻辑中。当重庆江津某村的新村民王磊在农家院里开办陶艺工作室,当奉节某村的果农开始用区块链追溯脐橙生长过程,这些微观实践正在重构城乡关系的DNA。政策文件强调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在现实中具象为重庆主城教师在乡村开设周末艺术课堂,建筑设计师为传统吊脚楼注入现代居住功能。这种“新村民”与“老住户”的共生,恰是破解乡村空心化的密钥。
更值得关注的是乡村价值的再发现。当乡村旅游从简单的农家乐升级为“节气经济”“后备箱经济”“低空经济”等多元形态,当智慧农业让稻田里的传感器与云端算法对话,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定义乡村的可能性。正如重庆铜梁某村试点的“农耕体验元宇宙”项目,农民通过VR眼镜就能学习新型种植技术,游客在数字系统中体验四季农活,传统农耕文明在赛博空间中获得新生。
站在驻村轮换的节点回望,乡村振兴的本质从未改变:它不是外来力量的单方面改造,而是激活乡村自身的生命力。当老队员把3000多个日夜的驻村经验化作“乡村振兴实操手册”,当新队员用数字技术为百年古村绘制“数字族谱”,这种代际传承正在书写最动人的乡村叙事。正如村口那棵历经数代的黄葛树,新枝抽芽时,根系正更深地扎入土地——这,才是乡村振兴最本真的模样。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奉节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136094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