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的情缘 见证百年长江变迁

来源: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丁敬清 2025-06-26 11:47:36

从莱茵河到长江,跨越万里重洋;从1911年到2025年,历经百年时光。一段记录着瞿塘峡纤夫号子的珍贵影音,承载了德国魏司家族五代人的深情厚谊。

近日,一场跨越国界与时空的长江文明对话,在重庆奉节精彩上演。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前副校长拉蒙·魏司,带着15岁的孙子弗兰克·魏司,不远万里来到诗城奉节。祖孙俩走进夔州博物馆,在那些光影里,探寻祖辈百年前在长江三峡走过的足迹,见证长江文明的传承与新生。


峡江深处的德国影音

拉蒙·魏司的祖父弗瑞兹·魏司,先后担任德国驻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四川(成都)和云南(昆明)的外交官。

魏司夫妇在船上早餐(下);魏司夫妇前往中国的路上(上)。

1911年,新婚的弗瑞兹·魏司携妻子海德维希·魏司,从上海乘船前往成都赴任。在途经夔州(今奉节县)停留的数日里,壮丽的风光、惊心动魄的航行,尤其是那些赤膊在悬崖峭壁间与激流搏命的纤夫,震撼了这对来自欧洲的夫妇。弗瑞兹拿起当时欧美诞生的第一代照相机,定格下三峡的雄奇与纤夫的艰辛,还用当时最先进的第一代留声机,录下回荡在峡江之上的原生态纤夫号子。

拉船的纤夫们(1911年)

海德维希喜欢写作,弗瑞兹镜头下峡江生活的坚韧,深深打动了她。她以夔州的少年纤夫李洪顺为原型,倾注情感创作了小说《中国少年——李》(中文译名《少年纤夫》)。

少年纤夫(1911年)

1932年,这本小说在欧洲出版,让西方世界听到了长江的声音。而书中描绘的纤夫少年在急流险滩中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故事,成为了拉蒙·魏司与姐姐童年枕畔最鲜活、最独特的中国记忆。

“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坐在沙发上,听祖母讲述《少年纤夫》以及她与祖父在中国的故事。”拉蒙回忆。

五代人的长江情缘

弗瑞兹·魏司夫妇于1917年回到德国。他们逝世多年以后,其后人从车库的角落中,偶然发现了这批从中国带回去的珍贵资料。

随着时间推移,这份跨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弗瑞兹·魏司夫妇的孙女塔玛拉·魏司(拉蒙·魏司的姐姐)的手中。

塔玛拉·魏司是一位德国的独立制片人、导演兼摄影。她收集和整理祖父母留下的珍贵资料,并于2001年将部分照片在重庆和成都展出。

2002年,塔玛拉带着祖父留下的老照片重走三峡,并无私捐赠大量祖辈所摄西南历史影视素材,予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成都相关机构。次年,三峡水库蓄水,她的祖父一百多年前在长江三峡地带拍摄的地方永沉江底。

“魏司家族的记录真实再现了一百年前长江三峡的生活图景,是向世界介绍中国西南以及川江地带的窗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彭学斌介绍,一百多年前,中国处于特定历史时期,条件相对落后,这些记录为中国学者研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构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塔玛拉·魏司对照其祖父在宜昌租船起点拍摄的图片

2025年6月,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欧学术交流而多次到访过中国的拉蒙,与孙子弗兰克从瑞典到成都。祖孙二人计划沿着三峡,重走祖辈百年前的中国之路。

夔州博物馆的世纪“重逢”

“我从小听着祖辈写的中国故事长大,看了很多祖辈拍摄的中国老照片。我特别想知道一百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带着这份期待,弗兰克和祖父来到了位于紧靠三峡西起段的奉节县夔州博物馆。

那天,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拉蒙和弗兰克走进大门敞开着的“世界看夔州”展厅。当工作人员播放起那段百年前录下的纤夫号子原声,穿越时空的呐喊,瞬间攫住了祖孙二人的呼吸。

“这是我的祖父1911年录下的声音,它穿越了一个世纪,终于把我带回到祖母笔下的长江三峡。”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闭上双眼,用心聆听。那一刻,历史以最直接的方式拥抱了他和弗兰克。

拉蒙·魏司与弗兰克·魏司在夔州博物馆留影

“左上的黑白影像是魏司夫妇在船上用餐,彩色照片是塔玛拉重访三峡时的留影。”夔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指着玻璃墙内的照片,“这批照片和纤夫号子的原声,让我们了解了一百年前三峡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也是我们得知当地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一定会好好珍藏。”

拉蒙·魏司在祖父母留下的照片驻足前观看

拉蒙长久驻足于祖父拍摄的照片前,光影里,少年的纤夫李洪顺、峡江的激流险滩、拉纤时与巨浪的生死搏击,与祖母讲述的童年故事严丝合缝地重叠。

“我看见少年纤夫的眼睛有一种魔力,能从他们坚定的眼神里得到鼓舞。”15岁的弗兰克紧挨着祖父拉蒙,目光凝视少年纤夫的照片,他的眼眶突然湿润,喉咙沙哑地说道:“这是高祖父用蜡盘录音机和照相机,留下的瞿塘纤夫的生命呐喊和三峡绝唱。”

“当我能和孙子一起来到夔州博物馆,我会觉得这里如此美好。我能亲身经历祖父母的故事,并且将它传承给我的孙子,对我而言,这次旅程是一次奇妙的体验。”拉蒙笑着说。

依斗门前的古今交响

夔州博物馆右侧临江有一座巍峨的城楼,城门上可见“依斗门”三字匾额。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的夔州府南门,2002年因三峡工程原砖迁移复建于此。它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更是奉节历史变迁的沉默见证者。

“嘿嚯!嘿嚯!嘿呀嗬!”

依斗门前,瞿塘号子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健站在青石台阶,再现撼人心魄的纤夫号子表演。当苍劲的呐喊声再次穿透夔门山水,拉蒙轻轻牵起弗兰克的手,从依斗门拾级而下,来到王健的身后静静观看。


“祖父日记里写,纤夫号子是长江的心跳”,拉蒙对王健说,“今天见到活态传承,这心跳依然强劲”。王健眼眶湿润,紧紧握住拉蒙的手:“你们家族留住了长江最珍贵的声音!”

三人并排站立,眼神眺望长江。碧绿的江水平静地流淌。

拉蒙和弗兰克拿起照片,寻找祖辈当年拍摄的地方,可眼前的景象早已变了模样——曾经吞噬船只的滟滪堆已永埋江底,一条条纤绳已化作白帝城跨江大桥。

拉蒙·魏司和弗兰克·魏司依斗门前看祖父母留下的照片

拉蒙扭头看向弗兰克,用手指向瞿塘峡:“我的祖父百年前拍下的木船就是从那里经过。”巧合的是,一艘万吨级货轮正好从拉蒙手指的瞿塘峡方向鸣笛驶来。

此时,两段航程在时空中交织,恰似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传承中裂变,于苦难中重生的壮阔征程。

瞿塘岸边的时代答卷

1911年到2025年,整整114年。当拉蒙与孙子弗兰克寻迹祖辈走过的瞿塘峡,见到的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地质人文变迁画卷。

青滩闯滩

货轮驶过瞿塘峡

瞿塘峡的变迁,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化史诗。顺着魏司家族镜头下凝固的历史瞬间,我们得以触摸长江三峡跳动的脉搏,聆听它用波涛写就的时代答卷——

百年前的瞿塘峡

百年后的瞿塘峡

1958年,随着白帝城江面的爆破声响起,瞿塘峡口蛰伏千年的滟滪堆黑礁化为齑粉。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瞿塘峡最高水位达到175米,宽度从不足50米拓宽至数百米,白居易笔下“岸似双屏合”的险峻,化作平湖镜影。  

依托“潮平两岸阔”的春风。2022年,白帝城·瞿塘峡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曾经夺走无数纤夫生命的险滩,如今成为游客镜头中的风景。2024年,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年接待购票游客171.23万人次。游客在1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取景地瞿塘峡拍照打卡,定格好风景与好“钱”景双向奔赴的壮美画卷。

下图:清末拉纤的纤夫们;上图:游轮经过瞿塘峡。

当江水漫过古纤道,还催生了长江两岸的新产业。如今,白帝镇、永乐镇、安坪镇、草堂镇、康乐镇等地,万亩脐橙林如翡翠长廊在长江的臂弯里蜿蜒舒展。经过几代人的耕耘接力,缔造了“一棵树致富30万人”的产业奇迹,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照进现实。2024年,奉节脐橙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81.7亿元。

不仅如此,三峡工程建成后,航道条件也得到根本改善。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黄金水道货运量五年来连续增长。2024年,夔门航道日均通过船舶增至100艘,万吨级货轮从宁波舟山港出发,首次经过瞿塘峡直达重庆。在船舶经过的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内,15处危岩地灾点安装裂缝计、微震、倾角等监测设备,智慧守护山河,让一百年前的“生死航道”变成了通江达海、连接欧亚的黄金水道。

拉蒙祖父拍摄的奉节小街

拉蒙·魏司与弗兰克·魏司依斗门留影,左后方船舶停靠处就是上图。

“纤夫栈道今犹在,不见当年拉纤人!祖父记录纤夫匍匐时,何曾想到轻舟真能过万重山?”站在祖父母曾经走过的瞿塘峡对岸,拉蒙感慨万千。他拿着中文版的《少年纤夫》和泛黄的相册,轻声告诉弗兰克:“这本书和照片是中国快速发展的见证。这些消失的景象和声音,正在生活里重生。不过,已经换了一副容颜,换了一个场景。”

全媒体记者:荣合清 黄翱 王守成 许文雯

特别鸣谢:四川大学出版社 夔州博物馆

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主管,县委宣传部主办,奉节县融媒体中心承办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夔州街道中华街1号规划展览馆三楼 邮编:404699 电话:023-56557563

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奉节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贞枰律师事务所 蒋常清 举报电话:023-56557096 举报邮箱:fjrm666@163.com 举报专区

渝ICP备10010320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602000115号 站长统计